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是民族舞蹈之一。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基本姿势
抬头挺胸,抬头挺胸,站直,挺直,不僵硬。
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女性优美的身材线条。男女两人一组表演是很常见的。女人跳舞优美舒展,男人跳舞劲头十足。
第二,眼睛和手的基本位置
新疆舞蹈有几种手型:曲掌、缠腕手、缠腕手、缠腔手等等。眼部训练和手位组合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请在舞出半边天后台直接回复“眼”获取相关内容(不在本文留言区)。
第三,基本步伐
基本步数:侧步、后步、前步、踏步、踏步和半蹲、蹲步和后步。
第四,新疆舞蹈的旋转
旋转强调“忽动忽趣”,与其他发式不同的是,开始迅速有力,突然停止。
第五,新疆舞蹈的敲门砖
小腿灵活轻盈,在流动过程中抬在膝盖上,膝盖始终并拢。两腿手腕不断向内卷,另一条腿与脚掌扣合支撑地面,一步一步跟随身体的运动。
注意:无论你在做什么,记得保持上半身直立、挺直、挺拔,以抬头为姿势,双手水平移动以流畅。
不及物动词新疆舞蹈的颤动
新疆舞有自己的特点:膝盖有规律地、连续地颤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二大,抖时有力,抬眉、动眼、动肩、动颈。
练习的时候可以顺着眼睛的方向微微抬起下巴,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想要学好维吾尔族舞蹈,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节奏。你要把握好节奏的抑扬顿挫,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把握好维吾尔族舞蹈的姿势和方式,基本成型了。
因为有时候你会觉得一个人其实舞跳的不怎么样,但是很有魅力,就是有一种维吾尔族舞蹈的感觉,因为她抓住了很多表达的细节。
只要你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发现学任何舞蹈都很难。
历史:
回鹘人古称回纥、回纥、回纥,较早实行农耕经济。维吾尔人曾信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维吾尔族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都在他们的舞蹈中表现出来。据《舒威·高车传》记载,“聚众祭天者数万人...还到处唱歌。”反映了漠北游牧时期先民在盛大萨满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活动。回鹘时期的民间和宫廷乐舞活动以及佛教对歌舞的影响,唐宋以来的史书都有记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西域乐舞盛行之地。中原文化和印度、伊朗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的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唐时期,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益州等地的名曲均出自新疆。时至今日,上述地区仍保持着音乐舞蹈的风格,传播着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的古典音乐组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节目多在群众聚集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表演。木卡姆的表演和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习俗。木卡姆规范了民间音乐,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福为人们提供了学习自己民族和地区的习俗和仪式、学习民间舞蹈和即兴表演的机会。现在,维吾尔族舞蹈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一种表演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舞蹈、民间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三大类。自娱自乐和习俗舞蹈中也有表演和宗教因素。新疆流传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浪舞、萨玛舞、夏迪亚那、纳孜尔库姆、板舞、手鼓舞等表演舞蹈。
风格特征: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各种舞蹈风格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配合眼神来表达感情。
从头、肩、腰、臂到脚趾。抬头挺胸挺直腰是你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结合、大小动作的对比、移颈转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烈、大胆、稳重、细腻的风格魅力。其特点有:①膝盖的持续颤抖或改变动作前一刻的颤抖,使动作柔和自然。②旋转速度快,色彩丰富,突兀。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各有特点,通常在舞蹈高潮时进行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运用切分音和象征性节奏,弱节拍常被赋予艺术处理,以突出舞蹈的魅力和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紧密结合。
舞蹈中,有来自头、肩、腰、臂、肘、膝、脚的动作,生动的眼神更有代表性。此外,“动脖子”、“弹手指”、“转手腕”等一系列小装饰,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仪式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Sainaim”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入场,即兴表演。他们还可以在场地外与人交流,邀请围观者一起跳舞,让人感到亲切和谐。人们随着鼓声和伴唱的声音跳舞,直到玩得开心为止。
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舞蹈,多伦舞。多浪舞来自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北)的多浪地区。多兰舞有着结构良好的舞蹈形式。开始以双人舞为主。多少对不限,不能中途离场,直接跳到比赛开始,比赛在旋转。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比赛的人数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这时,舞蹈的高潮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结束。舞蹈自始至终伴随着《多兰木卡姆》的音乐,热烈欢快。是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的一种舞蹈。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民间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三大类。自娱自乐和习俗舞蹈中也有表演和宗教因素。新疆流传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浪舞、萨玛舞、夏迪亚那、纳孜尔库姆、板舞、手鼓舞等表演舞蹈。
赛纳姆
自娱自乐的舞蹈。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节奏主要是,拍,部分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民间曲调,节奏稳定,旋律优美,适合舞蹈。后与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结合,形成由慢到快的二声部舞蹈形式,被收入维吾尔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根据《内廷御览·西域记》卷四十中关于回鹘音乐的记载,可以知道赛乃姆曾是清代回鹘音乐中的一个表演项目。Sainaim的表现更加自由,无论室内室外。演出前,人群围坐在一起,乐队和伴唱歌手聚在一起。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入场地,或独舞或双人,或3-5人一组。舞者随着琴声和鼓声从慢到快即兴表演,或者邀请观众一起跳舞。舞蹈高潮时,观众们齐声拍手欢呼。Sainaim的伴奏乐器包括plucker、Rewafu、Dutar、Chatal和铃鼓。用铃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域特色有:①以喀什为代表的南疆,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以伊犁地区为代表的北疆,潇洒、豪放、轻快。③以哈密地区为代表的东江,风格稳重、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的名称前加上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郎怎么跳舞
礼仪与习俗舞蹈。基于二重奏的竞技群舞。流传于新疆买买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浪”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的古代维吾尔人的自称。多浪舞是他们传统习俗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们在婚礼和喜庆的日子里聚在一起,我们就跳哆啦a梦。多兰舞蹈有完整的表演程序。舞者必须从头到尾跳完整个舞,不允许中途退出,观众也不允许随便离开舞池。演出时的音乐伴奏按“多兰木卡姆”的顺序进行。最开始唱班班序的部分没有舞蹈,其他部分的舞蹈有:契克提麦(节拍)、赛乃木(节拍)、赛乃克斯(节拍)、色勒玛(节拍)。多隆舞的表演节目:无论男女老少,都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鼓点打完后,邀请对手一起跳舞,步伐稳健大胆。跟着音乐节奏从慢到快。舞蹈从二人转变成了群舞圈舞,又从圈舞变成了竞技双旋表演,动作勇敢矫健。伴奏乐器包括佳能、多兰热瓦夫、艾捷克、铃鼓等。
夏迪亚纳
它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群众性集体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和南疆。夏迪亚那原本是音乐的名字,在维吾尔语中是“欢乐”的意思。过去用于皇室巡视迎宾的礼仪乐舞中,后来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它是在集会之前,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的。比如跳萨玛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夏迪亚娜结束。能跳夏迪亚娜舞的人数不限。表演时没有固定的队形,动作也不一致。步骤以小跳为主,手部动作简单。节奏是,节拍。伴奏可以是弦乐或管乐,也可以同时热情地演奏几个不同直径的铃鼓或铁鼓。新疆各地夏迪雅那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北疆的热闹,南疆的华丽,麦盖提县的淳朴。
纳粹埃尔库姆
表演男性舞蹈。主要是二重唱,竞争性强。流传于新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庆典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各地有许多半职业的纳齐尔库姆艺人。纳齐尔库姆的表演有吐鲁番木卡姆伴奏。一开始只是一般的有伴奏的舞蹈。当音乐转到纳齐尔库姆的专用曲调,唱出“嘿,嘿,纳齐尔库姆”的歌词时,就进入了纳齐尔库姆的表演。表演分两部分:①结对舞,节奏有节拍,步法以蹲跳为主,舞者以幽默的动作模拟各种劳动或角色,如踢鞋、跛行等;(2)比赛,节奏是节拍,只伴有鼓声。熟练的动作包括蹲、跳、动肩和转身等。舞者们用高难度的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呐喊声中表演。伴奏乐器有:艾捷克、弹拨器、热瓦甫、铃鼓、唢呐、铁鼓等。
平板舞蹈
表演道具舞。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买买提等地。有弦乐伴奏,节奏有节拍,有专门的曲调。相传,板舞起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节目,由妇女单独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一个盘子,手指夹着竹筷,边弹边跳,头顶一碗水,增加难度。马卡蒂县的板舞由一名男艺人表演,嘴里叼着一把长长的木勺,随着舞蹈击打碗。板舞的步法和舞姿大多来自Sainaim。
手鼓舞
表演舞蹈。这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开始在北疆和南疆的民间流传,后来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大多由一名女子在铃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旋转和腰身技巧难度较大。
其他表演舞蹈
有打石舞、萨巴耶(箍)舞、带道具的灯笼舞。模拟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骆驼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也大多在麦西来甫演出。
建国后,舞蹈家们在各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写了《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蹈节目。如徒手摘葡萄鼓励、歌舞《喀什赛乃姆》、大型舞蹈《多兰·麦西来福》、《莱克》、《鼓励》、《天山女工》等。,在国内外都受到好评。同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