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些鼓舞人心的,深刻的和哲学的视频或音频。
然而,近年来,学生的传统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只为个人利益而奋斗,忽略了彼此相处的规范、责任和义务,人们的礼仪素质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但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管子说:“仓里知礼仪。”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精神需求中自尊和社交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礼仪来满足的。时至今日,教育界很多人对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颇有微词,这是17世纪英国教育家。究其原因,无非是洛克培养了“德、智、礼、知”的君子。所以,是否可以说礼仪教育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必要的必修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礼仪对于21世纪新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一种艺术方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表情、动作展现人的修养,以一种特殊的感觉冲击人的心灵。还可以通过特殊的环境布置、特殊的活动、特殊的氛围,表现出人们对长辈、领导、贵客、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尊重,以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促进交流和友谊。无论是国家贵宾的接待,还是普通人的待遇,都是如此。礼仪还体现在人与人的人格平等上,以此来肯定和赞美他人的劳动和努力,让他人快乐。有这样一件小事让我感触颇深:下课后,我的粉笔盒在走路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我弯腰去捡粉笔。一个同学来帮我捡的。我看着他,脱口而出:“谢谢你,好同学!”“后来我发现这个同学以后对我特别热情,上课也很认真,作业也比以前写得更清楚。我很惊讶。后来我在他的日记里看到:“我是个后进生。老师和学生总是看不起我。我自卑,孤独,没什么乐趣。“然后,在这个小事件中,老师的一句谢谢让我开心了好几天。饭比以前香了,腰也比以前直了……”这说明孩子与周围人的交往需要礼仪作为媒介,周围人的评价,哪怕是一句问候,都会影响他的人格成长。只有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充满快感,才能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在这个社会中是决定性的,才能肯定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如何用古今中外优秀的礼仪文化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我们的方法如下。
首先是增加礼仪课,教会学生欣赏和感受礼仪,这很重要。在欣赏中,首先要激发学生欣赏礼仪的兴趣,这其实是一种对礼仪体验的期待感。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国庆50周年天门阅兵的视频,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仪仗队升旗仪式,检阅时官兵整齐有序的英姿,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了爱国热情。江主席在敞篷货车上检阅时,对全体官兵说:“同志们,你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全体官兵回应“首长好!“先苦后甜”的场景,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国家主席对指战员的关怀,部队官兵对主席的深深敬意。激动、自豪等丰富的思想感情,包含在两句简单的礼仪问候中。再比如,呼吁教师在校园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在礼仪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我们关注到孩子经常抚摸自己的头,中学生拍拍肩膀鼓励。事实证明,效果很理想。
其次,基本礼仪技能的训练也不容忽视。礼仪基础训练,我们以“四美”为内容。一个是“心灵美”。学习礼仪首先要净化人的心灵,具备一定的文化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时,表达和创造美好的言行,摒弃粗鲁、野蛮、自负、傲慢的思想。只有“克己”,才能“礼尚往来”。二是“优美的语言”。学习礼仪,强化礼貌用语,要把“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你好……”等词语强化成校园语言,生活语言。教学生学习正确的称呼语,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的表情、姿势、行为等。第三是“环境美”。对周围环境优美的人表现出最基本的尊重。也可以将礼仪训练技能的训练主题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比如升国旗的礼仪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尊重人格的礼仪训练,能唤起学生的自尊自爱;对新生进行知识礼仪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尊重人才的礼仪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成才。
三是坚持礼仪培训的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的礼仪学习和礼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家庭中的待人接物,社会中的尊老爱幼,学校中的和睦相处,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丰富他们的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在自我成功的欣赏和他人愉快的接受中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人不能在物质上变得富有,而在精神上变得贫穷。礼仪可以唤醒人的自尊,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加深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理解,最终在道德、情操、性格上发生变化,达到“丰富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完美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