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干法|每个工作者都应该读的书。
如果有一本书触动了我,震撼了我,我就会有把它变成自己的欲望,读后总结是最好的方式。《干法》这本书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感到震撼。这本书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文字平凡而普通,但文字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依然有着锤子的力量,直击人心!这些思想是稻盛和夫成功的原因。它们非常简单。他们倡导的无非是热爱工作,勇于承担工作的责任,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挑战目标。
如何看待工作,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区别的根源。在稻盛和夫的思想中,对待工作的态度近乎“笨拙”、“愚蠢”、“苛刻”,即不投机取巧,无时无刻不投入工作,从解决小问题、完成小目标开始,慢慢成长为能解决大问题、大目标的人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这是稻盛和夫的思想,也是他的行动。
01工作和快乐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快乐的源泉,我相信这种思维鸡汤对于一些一想到工作就表现出仇恨的人来说太重了。的确,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不用工作,谁会选择工作呢?现实是,大多数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过着不幸福、痛苦、迷茫的生活。你之所以选择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能带来物质上的回报,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人生的修行,人会从工作中获得心灵的磨练,精神的提升,甚至是启迪!
实践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当然我没有能力去进行,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工匠精神在日本是极其流行的,工匠精神无非就是把作品做得“极其专精”。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有两万多家百年企业!日本这种凡事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源于从唐朝传入的六祖禅,是日本人把工与禅结合的产物。六祖辉祖的禅修,是入世后的一种修行。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内心是团结的,并从中学习。从工作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完善,从生活中得到启迪,这才是普通人的“道”,那才是幸福的应有境界。稻盛和夫高度赞扬了“干法”中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先把精力放在当前的工作上,全神贯注,把工作专注到极致。当你完成一个又一个小工作,挑战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时候,你的心智就会逐渐完善!
一般人很难理解“道”是什么意思,也很难描述什么是快乐的状态。也不清楚为什么工作到极致会出现这种状态,但我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经历“心流”。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特米哈伊·莱(Andrew csikszentmihalyi Lai)在他的《心流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心流”这个概念,心流是一种内心平和宁静的状态。他提出的获取流量的步骤和稻盛和夫的工作思想几乎一模一样,比如提出更高的挑战目标、专心投入、持续挑战等。,并提出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获得心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快乐的源泉,因为从工作中,你可以获得心流的体验。工作占据了一个人一天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群众只是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甚至消磨时间的工具,这并不令人遗憾!
专注当下,全身心投入,人就会忽略时空感,所有不好的情绪都会消失。著名的精神导师爱克哈特·托勒在他的《培养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极端的情绪,如痛苦、愤怒、抱怨和恐惧,来自于头脑对过去和未来身份的认同,并通过无意识空间生长,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处于当下,即始终保持对当下的意识。当我们能够安于当下,当意识能够与内在本体相连,一切形心(自我)都不复存在,宁静的状态将永远存在。爱克哈特·托勒的修行方法是专注于当下,而不是抗拒当下,让无意识的空间蔓延。专注工作,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是精神修炼,从中你有机会超越自己,成为一个开悟的人。
这才是工作真正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获得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心智和心智的提升。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就会迷失在工作中,抱怨工作和与之相关的一切,成为人生的失败者,在这样的发呆中度过一生。而有些人,在获得一定的财富后,开始沉迷于饮酒作乐,不再继续专心工作,热衷劳动,人生以失败告终。
02意愿
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人的“思想和愿望”中包含着成就事业的力量。特别是,如果这种“思想和愿望”是高尚的、美好的、纯洁的、一致的,那么它就会发挥最大的力量去实现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和目标。
我称这种“思想和欲望”的力量为意愿。一个人的意愿越强,他就越有力量,吸引他想要的东西,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从群体心理学的解释来看,这完全说得通。当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有很大的意愿时,他的情绪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一起为之努力。所以,意愿是组织领导者最重要的领导力之一。
但是,意愿的基础必须是高尚而纯洁的。稻盛和夫在决心创造二电的时候,用了一句“动机完美了,私心没了”来严格逼自己。“我要创造第22个电”。这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大的富翁”吗?是为了“让自己更出名”吗?这是基于私利的欲望吗?还是从“为了社会,为了世界”,也就是从良心的良知出发,不带私心?连续几个月,他对比着“动机完美,私心没了”这四个字,在确认自己“没有私心”后,决定走上二权的创业之路。
中国明代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王阳明把良知与知行合一作为其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其中知行是两面,知必行。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知道并不一定意味着去做。比如大家都知道,减肥的方法就是摄入的热量比你摄入的热量少。既然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减肥行动经常失败?因为减肥的欲望,也就是你的欲望不够纯粹,不够高尚,所以不够强烈。有一部电影《瘦身男女》,郑秀文主演的女主角是一个自暴自弃的大胖子。后来为了见到曾经爱过的人,她努力了,终于瘦了。只有有强烈的愿望,才能知行合一,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意愿是如此强大,它不仅可以扭曲力场,吸引成功因素,还可以确保行动,克服困难。稻盛和夫提到,无论是创办京都陶瓷还是第二电力公司,他都抱着一种纯粹、美好、强烈的欲望,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然后,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会实现——这是京都陶瓷和第二电力公司成长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真理”。
03“愚蠢”的哲学
2018年,国内市场一片惨淡,公司倒闭、裁员的消息层出不穷。注意观察,这些公司大部分是享受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这些由资本明星捧月打造的耀眼明星公司,在残酷的资本寒冬环境中连保暖的秋裤都没有,冷了就死了。相反,那些靠技术实力发展缓慢的企业,靠核心竞争力构筑了不易干涸的护城河,能够在经济寒冬中生存下来。这些企业,在理念上,可以践行“愚笨”的经营理念,不冒进,循序渐进,夯实实力基础,筑起一座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城堡。
“傻”就是不能投机取巧。你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带着一种近乎“愚蠢直白”的心态。只有这样,技术才能慢慢积累,产品才能做得完美,客户才能青睐公司的产品。本人在某制造企业基层从事生产管理多年。我对那些老实的基层员工特别信任,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出众,而是因为他们能对产品质量特别敬畏,愿意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相反,那些看起来很大方,但是做事很不小心的人,产品很多。可惜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把那些老实巴交的基层员工当成好欺负的兔子,而那些能拉帮结派的员工反而成了优秀的人。
稻盛和夫曾试图开发一种“水冷复合水管”。在各种方法都失败后,他在炉子附近温度适宜的地方躺下,小心翼翼地把水管抱在胸前,整夜慢慢地转动水管,用这种方式擦干,防止水管变形。当然,在别人看来,这是简单而不可思议的,也许,非常“愚蠢”。但就是这种愚蠢的对待产品的方式,稻盛和夫研发出了完美的产品。这种“愚蠢”值得学习。
曾经在中国清朝身居高位的曾国藩,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五次才中得半个秀才。30岁开始学做“圣人”。他认为自己很笨,于是努力做功课,强调“勤”和“恒”,到了晚年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众所周知,他的“一招通吃”的战争策略是:硬扎营盘,打一场平淡的仗!太平军束手无策,最后曾国藩一举消灭乱党,成为乱世英雄。
“愚蠢”的哲学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或者说,强大是最好的捷径。你可能靠钻营牟取暴利获得一时的政绩,但是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没有实力的人不就是裸奔吗?
04“好”的领导
昨天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微博大V的发言。他说他不再需要买房了。接下来要看哪个公司没有买房;我还看到另一个中小企业老板列出的2019的目标,力争让员工年均收入达到1万。我不禁感慨,能跟着这样的领导,别无所求。不可否认,很多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依靠法律的权力来管理员工,比如惩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以此来要求员工完成自己的职责。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让员工满意。真正让员工信服的是一种“好”的领导力,也就是管理者的魅力。如果管理者的目标是从公司和员工出发,他可以说服别人,让员工聚沙成塔,一心为公司服务。
稻盛和夫践行着“对社会和世界做出贡献是人最高尚的行为”的人生观。DDI创业后不久,稻盛和夫就给普通员工提供了购买股份的机会,通过资本收益回报他们的辛勤工作。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员工的感谢,但实际上他连自己的一份都没有。在参与JAL重建的过程中,稻盛和夫没有拿到任何薪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这对员工们也产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影响。
这种对员工无私的想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正是稻盛和夫的“好”领导拯救了JAL。22号电站成立之初,稻盛和夫就用“动机完美,没有私心”来检验自己的行为。在确认没有私心之后,他投入到了创作中。
很多人会把权力当成领导,把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当成管理的必要手段,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当一个公司的领导班子热衷于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公司勾心斗角,恶的盛行会造成公司极大的内耗,外患内忧必然走向灭亡。另一方面,当公司创始人有“好”的品格和行为时,必然会让员工真心追随,内部团结就会形成巨大的力量。
以上是我看《干法》这本书的一小部分感受。我缺稻盛和夫的思想,尤其是我的写作水平一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更怕歪曲自己的观点。即便如此,鉴于看这本书对我工作生活的巨大影响,我还是要贪多嚼不烂,把这些粗糙的感受写下来,以备日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