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老师说:阅读情感的日常教学(14)
大家晚上好!欢迎继续收听小吴老师!让我们继续阅读张文质的《日常教学的心情》。我看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一)》:今天晚上我不妨走一条“亲师”的路。张老师在文章中说:“小学教育的核心是为人师——为人父母的父母,亲近的父母,亲密的父母,友好的父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实他对学生的核心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他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首先可以感受到温暖和爱,与他们亲近,通过与老师的亲近来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
2019开始接触生命教育,然后跟张老师学习生命教育,看他的书,听他的《文学理论》,听他的讲座。这样学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教育。虽然我对生活化教育的理解很肤浅,但我仍在努力实践。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影响生活,这也是我学习生活化教育以来最大的改变——从单纯的老师转变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陪伴者和照顾者。
我记得我之前带的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数学学的不是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高,过于看重成绩,让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特别害怕数学。她明明学了一些知识比较好,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导致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在给我的信里,她说她觉得自己有自残的想法,有时候想通过自残来寻求内心的安慰。面对这个孩子,我其实更多的是做她的陪伴和倾听者,去理解和接纳她。后来发现他喜欢打篮球,也是科比的粉丝。我特意给她买了一本关于科比的书,给她留言:希望曼巴精神能照亮你。她很感动。也许我所做的对她有一点帮助。后来她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也不那么害怕数学和学习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快毕业的时候,她问妈妈,吴老师是她的老师吗?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我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给了我更多的力量去走“为人师”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总说老师影响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的影响,也会从学生身上汲取力量,这样才能更坚定的走下去。
张老师也在这篇文章中说:“情感关系大于知识关系,这是我们小学师生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即使传授了知识,这种知识也是通过教师的情感加工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从根本上说,知识是一种冰冷的载体。要让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和小学生的生活兼容,产生一种被学生热情接受的“化学效应”,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的确,如何让冰冷的知识变得更温暖,也是我们学科老师更重要的意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往往过于看重分数和知识。孩子考不好会被罚款,考不好会一次又一次的考,实行提问战术。所以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会害怕学习。他们为什么害怕?他们会担心如果有一天考不好,老师会批评,家长会骂。如果孩子害怕学习,学习成绩优秀又有什么用?分数再高,也无助于他的人生成长。换句话说,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对我们教的科目和我们的课堂有安全感。就像许老师在《考试语境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中说的那样:“每个孩子想哭的时候都可以哭;每个孩子在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都可以发泄;每个孩子听写都会写错字;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参加第一次考试;每个孩子都能“不及格”写一篇好作文;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有必要延期的时候申请延期交作业;每个孩子都比不上任何人……”在这样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里,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他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他接受到的知识就是充满温度的,这种温暖的知识一定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温暖和光明。
好吧!今天到此为止吧!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