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是否正在颠覆中国原有的营销模式?
一.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单就市场而言,我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容量,一个是连接性。
(1)容量
微观上,容量是指商品货架,互联网把可以展示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数量扩大到了几十倍、上百倍。
宏观上,容量是指企业可以选择的市场。这意味着,在传统时代,因为沟通和联系的局限性,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比如调味品市场,企业可能只接触到甜、酸、苦、辣、咸五种偏好细分的市场,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找到一些相对较小的口味偏好,比如屎味巧克力偏好,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其实更广阔。虽然消费者还是那些消费者,但是细分可以带来更高层次的消费意愿和消费。
容量的变化使得小众市场浮出水面。
(2)连接
1,资讯频道。渠道不仅指商品流通渠道,也指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时代,商品的配送渠道其实是外包给更专业的公司,比如快递公司。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对待的是信息渠道。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双向的。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者对企业。此外,还有消费者对消费者、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渠道的改变让小众市场变得比以前更重要,寻找和服务小众市场的成本降低,更多小企业成功的概率增加。个人认为大企业面对小众市场往往是相当无奈的。不得不说小企业更专注,这样才能蚕食一部分市场份额。真的是“蚕”食品。)几年前,P&G减肥并削减了品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需要更专注。
2.信息节点。我把信息节点理解为“更大更有力的声音”。大和强大是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信息可以被更多的人接收,而强大意味着这些信息有更多的机会被讨论和认可。比如微博附加一个热门话题标签就更大了。更厉害的是微博大v的状态,任何一个都有很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这两个对于信息的传播显然更重要,而bigger往往是火上浇油。在营销中,品牌往往是大v。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企业,或者新兴企业,做的更类似于找机构,也就是在标题描述中找到并培养自己的粉丝。小新企业靠的是粉丝,大企业靠的是自己,也就是自己多年积累的实力和地位。
第二,容量和连接改变营销
容量和连接性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消费者的关注。
虽然容量变了,但是上架的东西多了。但消费者的关注度仍然有限。像超市货架,关注的商品只集中在那几排。同样,在虚拟目录中,可以关注的是排名靠前或者出现在首页的商品。传统的营销工作是为了在渠道商和零售商中获得更好的地位。同样,在互联网时代,也需要获得更高的排名和显眼的位置。这是新的营销方式。叫SEO吗?这还是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产能增加,产品需要更鲜明的个性才能脱颖而出。所以品牌人格化的概念还是一种差异化策略。社交营销、内容营销、品牌新闻编辑室等营销方式也在制造热点,增加曝光率,努力被消费者看到和吸引。尤其是在产品差异客观上很小的行业,更是要赢得关注。而连接的变化也为上述营销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说,联动促使企业选择社会化营销和内容营销作为营销方式。
总之,注意力的捕捉,不仅仅是靠正面积极的内容来实现,还有炒作、竞争、争斗等负面新闻。只是这种方式有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之前总是听关注互联网的朋友说几句话,产品,体验,粘性。其实这三个字也是容量和连接变化造成的。因为选择太多,对产品、服务、企业的评价非常容易,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产品和体验,避免负面评价。而且由于连接带来的选择太多,信息太多,消费者需要形成习惯来降低自己的决策成本,这就是粘性。互联网时代的粘性是传统营销的忠诚度。如果我们想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必须重新参与到产品和信息的海洋中来做出选择。当然,产品的迭代和形成新消费模式的习惯不在此列。
最后,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容量、连接、注意力的角度来看其他概念。比如容量和连接的变化带来了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在体验中我们会格外注重简单和简单,因为多余的东西会降低或分散注意力;互动其实就是让消费者长期关注你。说白了还是鳟鱼占据你心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