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第一周的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拥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反思中学到的教学技巧记录下来。如何注重教学反思?以下是我对第一周语文教学的反思,欢迎分享。

语文教学第一周反思1周五,我教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祝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描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的创作过程,属于“鲍文诗”范畴。文中用词丰富生动,意境深远,充满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感情,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祝人长寿”的宽广胸怀。文中的故事是词的含义的具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欣赏其深刻的意境。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有几点体会。

首先,传播形象,进入语境

在课开始时放一张幻灯片:高挂在天上的圆圆的月亮让你联想到什么?在遥远的古代,一山隔一水,人们看着那一轮或缺的月亮,会有怎样的联想?你会背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本文引入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进入文章研究。

第二,把握一些感受,传递阅读策略

文章重点论述了苏轼“思念-怨诉-释怀”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这三个情感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读完第二段,学生很快就会感受到自己思念亲人的内心感受。我引导学生探索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从“不安分”和“形影不离”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第二节,让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心情。教《形影不离》时,文章说,“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我让学生联想:“他们还会一起做什么?”学生在胡思乱想。有的说“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有的说“过年一起包饺子,一起放鞭炮”。学生会一方面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厚兄弟情。在第四段教学中,苏轼的情绪由思念变成了抱怨。在教学中,他主要抓住了文章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为什么别人分开了,你却变得那么圆那么亮?”通过老师示范阅读、学生阅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讨论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后两节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苏轼释然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阅读,学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做媒读书,开阔视野

古往今来,很多作家、诗人都喜欢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月亮为线索来指导自己的阅读理解。教学从中秋节的介绍开始。说到中秋节,班上大多数同学都不清楚。很多同学把它和重阳节混为一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中秋节,强调它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每到中秋节,人们常常会思念月亮,思念亲人,盼望团圆。题目引入后,我和同学们欣赏了王菲的歌曲《希望人长久》,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带起了同学们的情绪。接下来,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绕月诗词。第二自然段“这一夜,明月当空,万里无云。”总之,学生读到这里,自然会想到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正是这一轮明月激起了苏轼思念家人的痛苦。所以在指导学生大声朗读的时候,读出了对亲人的思念,脑海中似乎浮现出和弟弟一起生活时幸福的场景。月光透过窗户把银色的光洒在床上。这时,苏轼望着月色,不禁对月亮心生怨恨。一阵感慨之后,想到人的喜怒哀乐就像月亮的沉浮,我就释然了很多。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最后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皆美。”是苏轼旷达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表现。最后一起背诵文章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第四,巧练写作,加深理解。

教室里的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笔,让学生继续想象的旅程,在想象中遇见苏轼的兄弟:苏轼的第一句话很快就传到了他的弟弟那里。当他的弟弟苏哲捧着这个充满真挚感情的词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惊喜吗?是哀叹吗?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下来。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苏哲,进入角色。我想这也是情感和语言在课堂上的延续吧!

语文教学第一周的思考2 9-11

今天上午的晨读,继续给同学们读诗,两首关于顾城的诗,一首金波关于孩子的诗。学生们背诵得很快。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诗歌来扩大他们的语文知识。这里的学生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生词抄写听写后还是会写错。我在早读课上反复给他们读这个单元的生词。

今天的语文课,我告诉同学们,如果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可以得到小礼物。在奖励的刺激下,班里举手的孩子多了很多,明显比前几天好多了。这堂课的效果比以前好多了。我很开心,但我知道奖励不是长久之计。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自主学习。

昨晚找了一个看拼音写单词的练习。我今天想把它打印出来,让学生带回家写。结果校长办公室的门被关上了。这里没有专门的印刷室,许多资料不能及时印刷。我以后要早做准备。

9-14

周一的语文课,同学们显得特别精神。上周五,我给学生布置了背诵作业。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完整地背诵出来。我背了几个同学,发现还是有进步的。这节课,我复习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尤其是朗读单词的时候,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复习课上,大部分同学还是很投入的,对上周学过的课文还是有些体会的。今天下午,我会给同学们进一步的复习指导。班上有几个男生也没有很好的完成背诵任务,要加强监督。

9-15

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我渐渐发现学生越来越吵。也许我对他们越来越不新鲜了。另外,我是一个温和的老师,我对学生不是很咄咄逼人。这些孩子认为我“好欺负”。今天下午自习挺吵的。因为有些同学写作不是很好,所以还是有拖延症。今天是复习课,明天第一单元考试。真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认真对待考试。

抄作业布置了很多遍,听写听了三遍。但是今天给同学们报听写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还是不会写,只有两个考了100分,真的很急。发现自己还是对班里的孩子太松了,基础没把握好。对于一些学生,我应该密切关注他们。

明天早上有两节课,一节是考试,另一节是第五课,三首古诗。至于下午自习,我决定先校对练习,再给他们练字。班里的同学都没学过书法,我还是要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慢慢练,才能在六年级写得更正确工整。

9-18

今天早上真是充实而愉快的一天。我在早自习的时候给班里的小朋友看了两个成语故事。这种动画视频对五年级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很好。早上第一节课,2班老师来班里听。班里的同学真的表现更好了,比以前认真多了。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节课下来,我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很难体现,老师自己也会累。这里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五年级的学生比较内向。很多时候,他们会不好意思开口。如何引导他们,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语文教学第一周的思考3开学初,学生来自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知识、能力、基础、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成为开学第一周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了几年,毕业班意识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所以我在学校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先知道如何学习语文。阅读时,要坚持用笔,标注生词,不理解的单词,喜欢的句子,内心的最初感受。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从阅读中学习,逐渐由浅入深,从一开始只写两三句到后来写一段,从只写文字内容到联系自己的生活写真情实感。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正如我所料,学生们在第一课《长江之歌》中出现了各种问题:a .重复原文,没有自己的思路。b .感觉与课文脱节。c .从长江与现实连接时,与自己的父亲母亲联系在一起。d .写出的句子是空的。比如你在长江有多伟大,不结合具体内容。一开始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不应该训练他们。应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这样才不会害怕困难。小组交流,让大家都有展示的机会,找出更好的,全班发言,老师点评,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批注,学生修改,小组点评,再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但不能成为标准。优秀生和一般生要的是生动的句子和真挚的感情,而学困生只能写出一两句自己的话。这种练习时间长,难度大,老师无法单独指导。所以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助手和带兵人,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教,让学生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第二课《彩池》又练了一遍,有同学写的符合要求。中信的学生写的好一点。但感觉少,重复原文,空洞,戴高帽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去实践,只要持之以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阅读要加强阅读的训练。农村来的孩子读书差,没想到六年级的孩子能读到这样的水平。他们读得很弱,丢字加字一个声调,没有重音和停顿。示范阅读,导读,自由阅读,同桌阅读,群检阅读,导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放下了,学生读了,听了,味道又不好了。没办法,再练。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指导上,学生终于有了一些感悟,但这是一起阅读。如果一个一个检查,问题就多了,以后的教学就有更多的时间朗读了。

读一读,写一写感受,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写片段,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学完《长江之歌》后,模仿结构,写出《教师之歌》。第一次为了降低难度,小组可以写一篇。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你用你全部的才华教育了祖国的花朵;你用温暖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你是从办公室出来的,随和是你的风格;你跑到教室去培育祖国的花朵。“您的悉心教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您用宝贵的时间让我们茁壮成长。”重点讲好句子,让学生找到感觉,有成就感,提高练笔兴趣。《彩池》主要以练习排比、比喻句式为主,让学生写写家乡的田野、果园,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分组评改,教师指导,教授评改步骤,重点修改。小组长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文课的效果。下周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小助手,让他们逐渐胜任工作。

除了阅读与理解、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积累语言训练。比如《彩池》正文中的几个“是”,让人感受到彩池的各种形状。我会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口语训练。五颜六色的池子很精致,有的()有的()有的()。学生们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形状,如云彩、扇子、奔马和淘气的猴子...妙不可言:当学生从“柠檬黄”和“天蓝色”中体会到五彩水池的色彩美时,我让他们用这种“物体+颜色”的方法,让他们想出粉色、葡萄紫和橙色...并感受五彩池的瑰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