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裤的基本信息
后来,健身裤的材质变得五花八门,颜色也逐渐丰富,但基本特点没变:贴身、高弹性、透气,但时间长了,膝盖会肿起来,有些地方会磨平。
同时还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比如呼啦圈。突然,就像一夜之间的春风,它绝对受欢迎。完全接受并迅速普及,是那个时代社会对所谓时尚事物的唯一反应。红裙子,蝙蝠衫,日本彩电,霹雳舞,随身听,流行摇滚...到健身裤和呼啦圈。健身裤和呼啦圈作为对美的无限追求与信息匮乏、视野狭窄之间矛盾的产物,成为当时流行时尚的风向标。后者可以是健美瘦身,是一种新兴的运动时尚活动;前者是时装,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后者的成就,展现健美的身材。
在不可抗拒的时尚占有欲的驱使下,我们在当时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从三四岁到六七十岁,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黑色的女性健身裤。无论是上班、郊游、聚餐、购物、医院还是菜场。时尚的标点符号成了灵丹妙药。在稍微空旷的地方,我们会看到女性,尤其是四五十岁的女性,近乎疯狂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让鲜艳的塑料环随之飞舞,还有当时的另一个热门项目——纹眉(当时女性追捧但技术不成熟的美容项目,几周后眉毛会变成额头上的两条青虫),这几乎会让一开始没有准备的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效果。好在这种文化很快如潮水般传播开来,人心平静。
健身裤应该是简单又挑剔的装扮。简单是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这也是当时在中国能够快速普及的基本元素;挑剔意味着它对佩戴者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知道,一开始它的受众很窄,就是体操、舞蹈等专业人士。正因为如此,它才被港台的介绍和宣传一下子送上了中国大陆的流行神坛。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女装店Slima使用羊毛和尼龙混纺材料设计、制造并大量销售这种裤子。健身裤原本是健美运动员穿的职业裤。由于柔韧性强,能给人的腿部以充分的自由,体现女性身体的曲线美,所以深受广大女性朋友的喜爱。
健身裤刚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因为太暴露,对腿要求严格。除非你天生就有一双修长的腿,否则一条紧身弹力裤裹住你的粗腿会无限放大你的缺陷,这是非常不雅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流行魅力太吸引人了。于是沐浴在从城市到农村,从幼童到农村妇女的改革大潮春风中,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人们,不再愿意被各种束缚束缚,迫不及待地去试穿、效仿。一时间,健身裤的魅力在大街小巷到处晃动。
健身裤最初只在春秋两季穿着,后来随着穿着人群的扩大和实际需要,逐渐延伸到冬季。有些保守、缺乏自信的女性会在冬天穿。裤子里面加一条保暖裤不显胖,外面加一件外套很别致。20世纪最后十年,健身裤成为女性朋友衣橱里的必需品,谁穿谁就和时尚结缘。给当时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到了20世纪末,健身裤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觉很难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需求。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外国新潮流的渗透,人们开始关注一些突出个性和自我宣传的前卫意识。健身裤在流行了十年之后终于有一天悄悄拉开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自我宣传和更有特色的服装单品。
进入21世纪,时尚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健身裤发展成了打底裤。好莱坞女星闲暇时穿上黑色打底裤,一件宽松t恤,戴上大墨镜,开心地逛街。Legging pants,也叫Leggings,英文是legging。顾名思义,就是裤子能穿出紧贴腿部的修长曲线。不得不承认,这种类似于健身裤的东西真的很漂亮。纽约时装周上,打底裤继续在春夏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热潮未退。只是这些黑色打底裤有升级版——比如颜色丰富,金色紫色粉色都不奇怪。
2007年以前,紧身裤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车间里有个传言,一个潮人在一个时尚派对上忘记穿外层裤子,让时尚观察家误以为是现在的潮流。几大品牌迅速跟进,CK推出了“我和我的legging之间没有任何东西”的打底裤,普奇设计了带有印花的打底裤,拉格斐用白线在黑色打底裤上缝上钻石。打底裤最忠实的粉丝和代言人是“坏女孩”林赛·罗韩。她从夏天到冬天很少穿它们,所以她的经纪人不得不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她并不总是更换它们。其实她有几千个一模一样的,有时候一天要换四次。为了普及打底裤,林赛·罗韩干脆在2008年创造了“6126品牌”Legging(1926年6月1日是梦露的生日)。作为当时时尚的象征,几乎所有女性,无论年龄、身材、每个人,都穿着它,大街小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高调。
但是,我们姐妹阿姨没有太多的歧视。殊不知小健身裤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身材好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且对某些人来说,这简直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