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拓展人际关系的地方?
许多公司举行开业典礼或周年纪念。这些活动是我们认识新朋友和扩大社交圈的好机会。
陈小姐有一个客户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有一天,她的客户打电话给她,说后天是他们公司成立周年庆典,想邀请她一起参加。陈小姐很高兴,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老板想了想,对她说:“可能那天来的客人比较多。如果可以,可以帮忙招待客人。”其实老板叫陈小姐只是因为她热情稳重的公关能力。
陈小姐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拓展人脉资源的机会。那一天,她盛装早早去了那家公司,帮老板做接待。仅这一天,她就与前来祝贺的100多名各界人士交换了名片,他们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徐先生从报纸上得知,某房地产公司有一天要为公司旗下的一个高端楼盘举行盛大的开盘仪式。徐先生随后想到,会有很多买家到场看房、订房。这个拓展网络资源的机会不容错过。他也准时到达现场,以积极购房者的身份参加了主办方组织的开盘活动。当他看到停在街上的汽车绵延数百米时,他欣喜若狂。那一天,他以楼盘是否值得投资为名,与很多购房者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真正认识了很多企业老板。
这两个例子说明,积极参加一些客户公司的开业典礼或者周年庆活动,可以有效扩大我们的圈子资源。
产品说明会、新闻发布会、推介会现场
很多名企都会在某个时间举办新产品发布会、技术发布会、营销会或者巡回展览等等。这是我们认识某个行业顶尖人物的绝佳机会。
张先生最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正在各种品牌中进行比较选择。他有一个好朋友,从事这方面的销售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有一家国际大公司有一天将在一家酒店举办新产品展览,问他是否有兴趣参加。当然,张先生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参加这样的会议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国外IT产品和技术的近期发展趋势,还可以结交很多IT领域的新朋友。这是一举两得。
张先生如约而至。在酒店的会议接待处,他收到相关资料后,先与主办方负责人和接待人员交换了名片。他本可以进入会场并就座。然而,他以等人为名,在接待处结交了一些新朋友。那一天,他召集了60多名场内场外的IT专业人士。
在这一天,张老师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还结识了很多IT界的朋友,为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博览会、展览现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博览会和交易会不断举行。如汽车交易会、服装交易会、食品交易会、房地产交易会等等。其中,参展商和部分消费者可能成为我们最好的人力资源。
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即将隆重举行,刘女士和她的营销团队成员正在为这一盛会的成功而默默准备。大多数人认为机电产品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不关心。刘女士正好相反。她认为她是一个人的工作。她需要的是了解那些从事机电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产品。所以,她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那天,她和她的营销团队成员早早就来开会了。他们在会场收集各种信息,在各个展位前与本市参展商负责人交换名片。这一天,他们虽然辛苦,却在同一个地方走访了全市所有的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其工作效率是平时无法比拟的。
星级酒店的高级舞会
娱乐场所,尤其是高档娱乐场所,往往是休闲阶层的人光顾的地方。休闲的前提是钱。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有钱人当然是我们重要的优质发展对象。
在进入保险公司之前,叶女士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学过国际标准舞。她经常出入本市一家五星级涉外酒店的宴会厅,陪商场里的资深人士度过美好的夜晚。结果,她遇到了许多著名的商人。
严格来说,叶女士不是舞蹈演员,而是公关人员。她的思路也为那些有钱人解决了一些生意上的问题。那些商界人士因此亲近她,尊重她。后来这些人很多都成了她的大客户。叶女士因此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人脉和资源网络。对她来说,高级娱乐、社交、保险营销已经融为一体,其乐无穷。
鸡尾酒会、茶会和研讨会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社会活动家。我们不仅关心自己的事业,还应该对时政、社会热点、公共事务高度敏感。我经常和一些专家学者交流。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一些学术团体和协会经常会举办一些茶话会和招待会,以便总结一年的工作,规划和部署明年的工作。马先生是受邀成员之一。
马先生没有加入任何非政府组织,但他只是有一个为当地报纸写作的习惯。因为他是搞营销的,文章大部分和销售有关,所以报纸把他列为工商界的通讯员代表。马先生经常去报社,参加每月一次的记者座谈会。所以,通过这个渠道,他不仅认识了很多报社记者,也认识了很多本市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过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就成了他的顾客。
马先生在加入公司前学习宏观经济学。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全国刮起了一股入世风。马先生借此机会联系了报社,希望办一个专栏。这个想法和报纸不谋而合,马上就被同意了。
为了办好这个专栏,他以报社的名义邀请了一些当地的专家教授,在报社召开座谈会,邀请他们投稿。过了一两个月,他见了很多专家。最后不仅专栏成功了,而且这些专家大部分都成了他的忠实客户。
参加朋友的婚礼或生日聚会
一般来说,参加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的婚礼,在里面帮忙做点事,是扩大圈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
小王是一名公共关系专业的大学生。去年毕业后,他加入了现在的公司。刚进公司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必须要让周围的人尽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天,他的邻居在家里举行婚礼,请他帮忙。主人开了30桌酒席,小王却借此机会用红纸包好自己的名片和公司的产品宣传单,给每位客人发红包表示祝贺。那些客人回家后,真的有五六个人给他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其中三个成为了他的客户,其中一个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大客户。此后,小王与该客户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
社会公众人物的葬礼场景
在殡仪馆扩大圈子资源,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有效。如果你参加一些当地公众人物的葬礼,你会发现那真的是人脉的金矿。
保险公司的赵先生平时喜欢跳舞和写作。那天,他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黑边讣告,说本市著名作家董老不幸因病去世。赵先生以前听过这位老前辈的讲座,所以他决定去殡仪馆参加悼念仪式。
他想,董老在本市文坛德高望重,那天参加悼念仪式的人肯定不少。何不借此机会建立人脉资源?但另一方面,人们去参加丧礼,心情一定很沉重,在那种场合不方便谈保险。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电脑制作了一些非常精美的个人宣传资料,包括保险营销业绩、个人荣誉等等。然后去文具店买了几百个大信封,把这些资料装进每个大信封里。
他给每个参加告别仪式的人发了一个信封。那些人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所以他们非常小心地把它放好。
赵先生的目的只有一个:推销自己。他知道,因为目前保险营销领域的一些人不诚信,保险的名声被砸了不少。现在最重要的是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靠口碑效应开发自己的人脉资源。
他实现了他的目标。因为参加葬礼的上流人士很多,平时不与外界接触,或者家里管得严,一般的保险业务员根本找不到。赵先生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向他们推销自己的人。
为了充分说明在殡仪馆开发人脉资源确实有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是孟先生在《大保单销售》一书中给大家介绍的一个营销故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客户的葬礼。在葬礼上,我和其他客人交换了名片。葬礼结束后,大家都走了,我却留了下来,准备下一场葬礼。这个葬礼的对象是一个死于癌症的人,很大一部分客人是企业老总或者国家机关领导。其中一个客人问我和死者的关系,我说我不认识他。此话一出,客人大吃一惊。所以我和他交换了名片。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谈到了我已故的客户和保险赔付的金额。然后我讲了我的死者如果不买保险,他死后家里会是什么样子。我用美丽目标和恐怖目标在这个案例中系统的讲解了这些客人的保险知识。因为手头的案子最有说服力。于是我创造了客户需求,毫无疑问,这些客人很大一部分从我这里买了保险,成为了我的客户。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参加了赵的葬礼,这是一个在娱乐圈大器晚成的老人。赵的小品节目在享有很高的收视率,她的《老爸》尤其受到演艺圈年轻一代的尊敬。这次参加葬礼的都是明星级的影视音乐名人,包括港台省明星。参加完赵的葬礼几天后,我的学生接到一个电话。那是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他对我的学生说,‘我想买保险,因为我不认识北京其他的保险业务员。请帮我一个忙,体检结束后就交给你了!’另外,有个明星一下子买了保费20多万的保险,也是促成了这个。"
高端培训班
平时注意参加一些高端的培训班或者研讨会,这样可以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行业的趋势。最重要的是多交重要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脉。
成人教育等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不同于学院式的正规教育。通常参加培训班或研讨会的人,都已经走出去走向社会,有了自己的事业或职业,而且大多是努力上进,想有所成就的人。
如某著名大学“杰出女性高级研修班”第二期招生简章中,招生对象明确为:“成功女性企业家、女性金领白领、国家企事业单位女性高管、城市女性休闲人群、自由职业者”。
“我们研修班的学员包括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行业精英。”据研讨班主办方介绍,第一批学员中,某市市长夫人、某银行行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某大型购物中心总经理等都在其中。一半来自外省市,平时上课需要“飞”。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视野的开阔也是这种研讨会被看好的一个原因。”北京一家知名素质培训学校的负责人表示,这样容易结识更多精英,找到业务合作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人脉,成为研修班吸引人气的一大优势。
随着充电的热度越来越高,培训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提升技能,还衍生出许多附加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形成另类的“人脉圈”。想想看,一不小心,各行各业的老板、高管都会成为他们的同学、朋友。隐藏的商机有多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培训,直奔“圈子”。
而且,作为参与培训和学习的学生,同行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讨论行业趋势,了解更多的行业知识。这些信息将对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和发展你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即使不是同行,互相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也许他会成为你的顾客。同时,他也可能给你带来你要找的东西。这些聚会可以培养深厚的友谊。
某省交大举办的CEO高级研修班,吸引了很多这样的人。第六期培训班的学员刘敏本来是博士,但他已经连续参加了九期这样的培训班。对此,他直言:“参加这类培训班的原因之一就是被其庞大且高层次的人际网络所吸引。对于企业总裁和高管来说,有时候人脉比知识更重要!”管理学院的陈全峰老师也告诉记者,他们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学习知识、积累人脉关系的心态。如果班里有人不够高,其他同学就会表示不满。了解到学生的心态,医院有意识地严格控制招生。一般来说,只有企业副总裁级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这种培训。
当有人邀请你参加培训班或研讨会时,你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参加。参加培训班或研讨会可能需要你做一些投资,但你将从投资学习和培训中受益匪浅,以提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能力。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是时间,最便宜的东西是学习。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参加过任何研讨会,不妨试一试。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保龄球馆
谁经常去保龄球馆?普通人在家只会打麻将下棋。除了年轻人,只有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一定生活品味的人才会经常光顾那些高档娱乐场所。
离刘先生工作的公司不远有一个保龄球馆。通常,团队在组织集体娱乐活动时会选择去那个保龄球馆。他刚进公司时并不擅长保龄球,但和同事打了几次后,他爱上了它。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他报名参加了保龄球馆组织的培训班。
种植花和花确实是有意的,但却是无意的。他在培训班认识了很多保龄球爱好者,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品味的人。刘老师了解到,他们之所以要学打保龄球,是因为保龄球集运动和娱乐于一体,具有强身健体、养心养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龄球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所以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只有学好了,才能和别人交流。
原来保龄球馆里藏着这样一座金矿。他和他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有空的时候经常邀请他们玩几个游戏。最后,那些学生中有一部分被他“打”成了客户。
室内游泳池
经常去室内游泳池锻炼的人一定是健康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有闲暇时间,而且非常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定程度上认可营养和健身的概念。
此外,室内游泳池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和前卫的中年人。
扩大自己的圈子,经常去室内游泳池,成为那里的常客,自然就会认识和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张先生住所附近最近开放了一个室内游泳池。晚上,许多人去那里游泳。夏天人们去游泳池消暑;冬天人们去游泳池,除了运动,还可以洗澡。春秋两季,人们可以在游泳池里休闲娱乐。
张先生也不例外。每天晚上8点以后,他都会去游泳池游泳一两个小时。时间长了,他发现在这里交朋友很容易。
比如有些不太会游泳的人,只要你主动帮对方纠正姿势,你就会很感激这种便利。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游到深水区,突然腿抽筋了。碰巧他离那个小女孩不远。于是他三下两下跳了下去,救出了那个心急如焚的小女孩。她的家人非常感激。还有一次,一个男人的储物柜被人打开,偷了里面的衣服。他尴尬的把自己的一件衣服让给了那个人。常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人还是开奔驰的大老板。从那以后,他们经常一起去游泳,过了一段时间就成了朋友。
健身室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中年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体型。体操运动在大城市变得流行起来。参加健身活动的大多是“休闲阶层”。他们既有钱又有闲,是个扩大圈子的好地方。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健身房看到职业模特、健美运动员、体育老师、舞蹈演员,他们往往是我们优质的发展对象。林女士人到中年,身体开始发胖。为了瘦身,她报了一个女子健身培训班。
在健身房里,她遇到了很多和她基本相似的人。这些人中有大公司的经理、小企业的老板、政府公务员和大学教师等等。林女士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人脉资源的宝库。她于是有意无意地和健身班的学生打交道。女人走在一起,往往会有说不完的家常话,比如什么商家拆了,什么产品打折了,什么牌子的护肤品最有效,最近有什么新衣服上市,等等。时间长了,林女士渐渐拉近了和这些同学的私人关系,为自己的工作打开了大门。
还有一位王女士,做了一段时间的营销,有畏难情绪。日复一日的拜访客户,口干舌燥的推销产品,还要面对客户的冷漠和拒绝。在丈夫的劝说下,她不再去晨会,在家打发时间,有时晚上去女子健身俱乐部。
毕业于某艺校的王女士,天生善歌善舞。在女子健身俱乐部只呆了几天,她就成了那里的风云人物,交了许多女朋友。正是这些闺蜜为王女士的作品提供了舞台和通路。
从此,王女士的事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她很快摆脱了消极无聊,开始走上成功之路。同时,她也深深明白,闺蜜之所以接受她,信任她,完全是因为她专业的艺术特长。所谓“诗内功夫在诗外”,有时候,特产也是一种独特的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