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拍照怎么快速减肥

1.使用三脚架时打开防抖功能

目前市面上带防抖功能的镜头多由陀螺仪和浮动镜头组成。陀螺仪检测抖动,提醒浮动镜头做相应的反向补偿,达到防抖的目的。

用三脚架拍摄时,我们按下快门按钮,机身反光板抬起,快门开合。这些高频振动会被镜头检测到。如果此时防抖系统还在工作,浮动镜头会相应移动改变光轴,但由于我们的相机还在三脚架上,拍照质量会降低。所以用三脚架拍摄时,要关闭防抖,开启反光板的预升功能,保证画质。

2.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快门。

安全的快门速度理论上是指我们在拍摄时,快门速度应该设置为我们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用50mm定焦相机拍摄,安全快门速度是1/50s。也就是说,用手拍摄时快门速度尽量不要低于这个值,否则拍出来的照片可能会比较模糊。特别要提醒非全画幅相机的用户,你相机的安全快门要乘以镜头的等效系数。另外,安全快门不适合拍摄移动物体。如果是汽车等高速运动物体,建议使用更高的速度。

3.大光圈就是一切。

大光圈可以带来迷人的浅景深效果,但不是一切。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大光圈镜头,相信这是解决自己摄影问题的好办法。其实这是我们常见的误区之一。比如拍人像的时候,用大光圈(比如f/1.4)来拍。如果焦点在被摄对象的眼睛上,很容易模糊脸部的边缘。没有经验的摄影师不会放大屏幕,通过实景确认焦点。其实大光圈是相对的,并不是只有全光圈才叫大光圈。我们初学者可以多使用f/5.6-8的光圈,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和镜头的清晰度,增加更多的输出速率。

4.不敢用高灵敏度

相机感光度的提高伴随着照片噪点的增加。这是摄影初学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所以为了保证画质,很多人不敢冒险去提高感光度。其实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提高感光度会导致画质变差的说法。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大部分数码产品的高感光度表现,尤其是高端的反光和单反相机,已经足以满足我们摄影爱好者的日常拍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高灵敏度。并不是日常拍摄的所有场景都可以用ISO100完成。提高感光度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功率,获得更多的曝光,而且通过后期使用软件进行降噪,可以更好地保证我们照片的质量。

5.边走边匆忙拍摄

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的仓促,很多人甚至还没站稳脚就按下了快门,于是摄影就成了一项机械而仓促的工作,而没有更多地关注照片需要表达的内容。对影像的尊重,对摄影的思考,是我们在摄影的道路上需要学习和经历的。认真对待每一个场景,花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思考。这种投篮练习是大多数初学者需要的。多拍很重要,多拍也很有必要。

过度锐化

锐化是后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这一步可以让我们的照片更清晰。但是随着我们手中数码相机像素的提高,锐化需要特别注意。过度锐化会让照片看起来生硬,缺乏亲切感。所以建议大家在做后期锐化的时候不要把锐化值设置的太大,尤其是处理人像的时候。

7.锐化后调整照片大小。

锐化要放在整个后期处理的最后一步,建议在此之前调整对比度、亮度、曲线等参数。

8.对色彩空间的错误理解

色彩空间又称色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色彩范围和丰富度。按照颜色范围从大到小分别是ProPhotoRGB、AdobeRGB、sRGB。我们应该根据照片的输出需求来选择正确的色彩空间,而不管照片的用途而选择sRGB,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色彩空间其实和照片的用途有关。在平时的网络浏览中,基本上只能显示sRGB。建议在输出大型作品时切换到AdobeRGB,以获得更丰富的色彩细节。

左:sRGB,右:阿多伯格

9.不要把曝光补偿当回事

纵观不同级别的数码相机,特意将曝光补偿功能设置为相机选项,可见曝光补偿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尤其是在光圈优先模式下。比如冬天拍雪景,就要相应增加曝光补偿。这是因为相机通常用18%的灰度来测量雪,但实际上雪比18%的灰度更亮。如果不手动增加曝光补偿,拍出来的雪景很可能是灰灰的,没有雪应有的质感和色彩。相反,如果要拍暗物,就需要降低曝光补偿,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曝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加黑减”原理。

10.拍摄前不要检查相机参数设置。

有些摄影爱好者养成了一个不好的拍摄习惯,就是一天的拍摄结束后直接关闭相机,不把相机参数恢复到默认状态,第二天直接用昨天的参数拍摄。由于拍摄对象和拍摄环境的不同,我们通常会拍出曝光有问题的照片,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错过很多精彩瞬间。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就从这些小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