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家里不穷,却还在到处捡瓶子。为什么?

主角:我们老了,我们老了,我们年轻了,我们年轻了。每个人都会变老。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敬老不仅包括物质贡献,还包括心理关怀。有些老人因为自己的特殊爱好而感到无奈。比如一些生活条件好,对子女明显孝顺的老人,特别节俭,甚至喜欢捡饮料瓶在街上卖。而且大多不听子女劝阻,各奔东西。老年人的子女和外人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怪癖。

那么,这些老人的真实心理是什么?我们来一一解释一下:

案例一,送走孤独,找到存在感。

李大爷74岁了。他曾是一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妻子三年前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目前都有不错的工作和事业。送几个孙子上中学后,李大爷突然闲了下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每天都在公园、广场、学校捡饮料瓶。他的孩子知道后,劝了很多次也没用,后来只好作罢。直到李大爷摔到医院捡瓶子,他的孩子才从老人口中得知。李大爷整天出去就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退休金也花不完。他拿起瓶子只是为了在人多的地方多看一些人,和别人说说话,仅此而已。

李大爷真正缺的是孩子的陪伴。他没有捡瓶子,却赶走了孤独。

例2:张奶奶穷惯了。

张奶奶现在应该80多岁了。她的小儿子是房地产开发商,身家过亿。张奶奶的丈夫早就去世了,留下三十多岁的她,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小的还在肚子里,还没出生。张奶奶辛辛苦苦把四个孩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没想到,小儿子跟着施工队出去了,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开发商。虽然她的儿子很富有,但张灿奶奶改变不了节俭的习惯。她不让儿子给她买金银首饰,更不用说名牌衣服。她不会让家里的灯怕耗电。她藏不住剩菜。即使馒头发霉了,她也会把发霉的地方去掉,继续吃。最让儿子恼火的是,不管什么场合,张奶奶见到人总是收拾残羹剩饭。她出门总是带着一个编织袋。当她看到饮料瓶和废纸时,她像婴儿一样捡起来。如果不是当地人,看到她的穿着打扮,到处捡瓶子,她绝对不会想到儿子是个有钱人。

张奶奶是那种吃苦怕吃的老人。她总觉得人家太浪费了。过去,人们连粗粮和野菜都吃不饱。

例三:想发挥余热的吴爷爷和胡爷爷。

虽然没有那位骑着三轮车给学生捐款的著名老人,但这位80岁的老人也是中国感人的人物之一。作为退休校长,吴爷爷的退休工资也很可观,年收入6.5万元左右。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买衣服。在穿了30年的破旧运动衫后,他将自己35年的养老金捐给了贫困儿童。此外,他还收集瓶瓶罐罐,卖废品的钱也用来捐钱帮助学生。另一位爷爷胡成发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也是助人为乐的楷模。胡爷爷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他从67岁开始做18慈善,他做慈善的经济来源之一就是捡瓶子卖废品。这位老人残废了,因为他在工作中伤了腿。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买学习用品,给养老院的老人送月饼。去世前一天,他还在街上捡破烂。

白爷爷,吴爷爷,胡爷爷都是贵人。都是有崇高追求的人。都是大写的人。他们真的把自己生命的余热奉献给了社会,值得我们所有人的称赞!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三种老人的心理。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都希望年轻人能多一些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