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粽子属于哪里?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尤其是五月的端午节,更是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
宜州人叫它粽子而不是粽子,制作工艺叫“包粽巴”。
包粽子并不复杂。将粘稠的“大糯米”挑选出来,洗净,用碱砂浸泡,过滤,烘干,然后用新鲜竹叶将糯米和馅料包裹成不同形状的“包”,即粽子。最简单的馅料是一小块五香粉包裹的猪里脊肉方;加入花生、绿豆、小米、莲子、银杏、红枣、腊鸭、鸡丝。在农村,壮族和瑶族家庭也喜欢在糯米中加入米豆。
包饺子最好用新鲜的竹叶,比较宽敞,有竹子的香味。此外,芭蕉叶和黄茅草都是有用的。宜州人喜欢用草芯或滑草来打结粽子绳。
粽子有各种形状。小号的只用两两糙米三角饺、四角饺、三角长尾饺、掌长圆柱饺、金字塔饺;大的是一两斤甚至五六斤米重的枕芯饺子。
宜州人喜欢吃热粽子,尤其是煮粽子。此外,他们还喜欢吃无馅、三角米糊、油锅的“煎粽子”。它的皮很脆,虽然没有馅也很好吃。冷饺子叫冷饺子,没有馅。包起来的时候米饭很松,煮的时间长,米饭都快溶解了。富含水分,鲜叶后软如饼子,色泽金黄,精糖清透,软滑香甜,润喉不腻。老少皆宜,回味无穷。
最高档的街边小吃是“蒸饺”,是宜州的传统小吃。它的形状很像埃及金字塔,馅料很有讲究,有小米、红枣、蜜枣、绿豆、花生、莲子、银杏、香菇、木耳、猪肉、板鸭、鸡丝、香肠等。糯米里除了碱沙和硼砂,还掺了花生油和芝麻油。叶子解下来后,闻起来又香又好吃又开胃。
宜州也有与粽子相关的民俗。端午节包粽子是绝对必要的。农村的人叫它“宗巴节”。端午节,随处可见小女孩提着一对长10 cm,直径3 cm的竹猪圈笼。猪圈笼子里装着微型圆柱形粽子,在全村玩耍。三月初三,庄家祭花婆老太太,求儿孙。他们用三角带和长尾巴包了一个圆锥形的粽子,粽子的末端有一个草圈。祭祀结束后,除了把粽子挂在神像上,还拿了四个回家,挂在门的两边,表示花婆老太太已经被送回来了。生宝宝的时候,请喝一杯“满月酒”。作为女方的爷爷奶奶的父母,必须包100个粽子,煮100个红鸡蛋祝贺,这意味着他们的孙子将长命百岁,长大后将是“高中”的状元,带一顶“红顶”。宴会结束后,客人可以获得两个红鸡蛋和两个粽子作为“打包”礼物。两者虽然不值钱,但作为民俗,意义深刻,客人也欣然接受。
千百年来,粽子一直是宜州人无论哪个民族都喜欢的传统食品,也是街边卖的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