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46号文件为什么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点

1.把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来扶持。

2.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人。

3.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体育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和解决方案委托给体育社会组织。

4.支持教练和运动员的专业发展。

5.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

6.以足球、篮球、排球为切入点。对发展相对落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

7.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城镇和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8.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9.积极推进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或低收费。加快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加快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全部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加快国家综合性、单项体育赛事管理体制改革,公开赛事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各类活动的举办提供服务。推进行政机构、政企、管办分离,加快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体育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和解决方案委托给体育社会组织。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体育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和运动员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体育政策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广场馆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求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主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的复杂运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培养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增强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培育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设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优。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支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和营销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开发市场,鼓励大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

(3)完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河流、湖泊、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优秀体育服务工程,支持地方建设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把握潜力行业。以足球、篮球、排球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知名度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行业深入发展。对发展相对落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做好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馆,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四)推进一体化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相关业态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体育、居住、休闲、商业的综合发展。

促进运动与健康的结合。加强运动指导,普及“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防病健身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体质测试、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倡导发展健身咨询和调理服务。

鼓励互动和包容。支持金融、房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企业开发体育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穿戴式运动器材、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有条件的地方做好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

(5)丰富市场供给。

改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公共健身活动中心、室外多功能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便民利民的场馆设施。盘活现有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旧商业设施,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开发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步、竞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支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体育项目。

丰富体育赛事。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和区域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体育竞赛,引导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

(6)营造健身氛围。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应实行工休健身制度,提倡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为群众提供体质检测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技能,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少于1小时。

促进场馆设施的开放使用。积极推进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或低收费。加快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在放学后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保,加快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定期向社会公开开放情况。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利用率。

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开设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体育消费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弘扬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