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肚子?你不知道的是腹直肌分离。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怎么回事?我应该怎么对待?容易治愈吗?几个疗程能治好?...说到腹直肌分离,大多数人都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身份:二胎妈妈个人感受)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宝贝妈妈的肚子回不去了。
1.如果你在家健身一年后,肚子还没回来,说明训练方法不对。腹直肌分离不能只靠健身,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正确的康复指导和正确的训练方法。
2.怀二胎时,肚子只向前长,形成吊腹。吊腹主要是胎儿过大、羊水过多、腹壁肌肉松弛引起的。孕妇身体重心明显前移,脊柱负担过大。吊腹到孕晚期,不利于胎儿入盆。即使胎儿进入盆内,这种过度的向前扩张也会使腹肌断裂,导致腹直肌撕裂,造成孕妇生产力不足,增加自然分娩的难度。第一个宝宝出生时腹直肌分离没有完全修复,第二个宝宝的肌无力更明显,所以比其他宝宝更容易形成吊腹。
3.生完二胎,身体恢复的不错,但是容易腰疼?首先,马宝生第二胎时腹部下垂。与其他马宝人相比,她脊柱上的负担太重了,这给她的腰部造成了压力。其次,她生二胎后,腹直肌二次受伤,腹部力量较弱。为了保持平衡,背部承受的压力较大,用力时容易腰酸背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什么是腹直肌?
在腹部的最外侧,从顶部下降到腹部中心的肌肉被称为腹直肌。腹直肌由两半组成,由一层称为白线的纤维组织结合而成。腹部两侧肌肉从不同方向斜穿腹部;下层从一边到另一边,直接穿过腹部。这些肌肉层中的一些不会在腹部中心交叉。腹部中央以下,只有一层肌肉,所以这个部位特别肉,容易受伤。
来源: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于胸骨剑突,第5-7肋软骨前。
为什么产后会出现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是平行连接腹部左右两侧的肌肉组织。怀孕三个月后,子宫开始变大并向外突出,慢慢向腹部扩张。孕妇体内激素的变化可以改变结缔组织的弹性,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和分娩。尤其是怀孕后期,当腹横肌无力维持对腹部的过大压力时,会使腹浅肌代偿。腹部会向前隆起,增大的子宫会使腹肌变长,腹部白线拉伸变弱,腹直肌松弛,腹直肌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造成腹直肌分离。
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多胎和二胎的分离程度会更明显。
据报道,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为60%,剖宫产的发生率为765438±0%,两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为965438±0%。
▽一张图直观的告诉你为什么腹直肌是分开的。
腹直肌分离是有害的!!!
腹壁失去腹直肌、内外斜肌的支撑,盆底肌肉劳损导致腹胀和内脏移位,会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走路和坐下时,腰椎的曲度不得不加大,骨盆会前倾来补偿。膝关节为了维持上半身的平衡,也会因为韧带和肌肉的牵引以及关节的磨损而引起病变,从而引起产后腰痛、膝关节疼痛等继发性变化。
时间一长,腹内压逐渐升高,身体变化越来越难以恢复。其他解剖学变化包括腰椎前凸、骨盆前倾、竖脊肌缩短和臀肌无力。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脱离了腹直肌?
1.自我检测
自测方法:仰卧,双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支撑在脑后,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放入腹部,放松。然后抬起上半身,感觉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就把双手向两边移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之间的距离。
正常:2指以内。(有呼吸,可自行恢复)
需要康复:2指以上(需要注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5 cm为腹壁缺损,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免发生疝。
2.找专业的康复人员进行检测。
我们来看看其他宝妈的情况:
病例1:基本信息:26岁,产后4年,反复发作腰痛。
评估后发现,除腹直肌分离外,还伴有骨盆前移、胸椎过度弯曲(驼背)、翼形肩甲、呼吸代偿高,未能维持正确的腹压和腰椎过度代偿引起的腰痛。
经过一段时间的腹直肌修复,腹部恢复到基本紧致,松弛的腰围减少了4.6cm,腰痛消失。
▽案例二:二胎麻木,腹直肌4指分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腹直肌恢复到一指,腰围减少了10cm。体型和体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结论:腹直肌修复不仅影响姿势问题,还影响健康问题!!
选择专业的产后康复。
华庭康复中心以骨科和肌肉学为基础,再融合妇产理论、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在科学健康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女性产后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积极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产后康复计划:
通过科学有效的产后功能恢复训练,妈妈们可以在产后的最佳时间进行产后康复,改善一系列产后问题:漏尿;阴道壁膨出和脱垂;子宫脱垂;肚子大,胯部宽平。然后改善产后妈妈的体型,远离产后“月子病”的各种痛苦和折磨。
产后塑形计划:
通过科学有效的产后全面主动训练,妈妈们不仅可以解决黄金恢复期的产后功能和疼痛问题,还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产后塑形,帮助妈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腰腹臀腿胸背的美好身材,让妈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辣妈,重拾自信。
产后问题不容小觑。如果有产后康复方面的问题,可以前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