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众筹更注重“众”而不是“筹”:曝光是目的。

1.什么是众筹?

这个案例看起来并不是一个众筹项目,但是用的是众筹的思维模式。众筹到底是什么?众筹始于2008年的美国,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集资项目和募集资金,以类似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说得更直白一点,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说,可以解释为:“你自己买不起飞机,但如果1000个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买一架飞机,你就会成为这架飞机的拥有者之一。”

众筹的核心思想是搭建一个平台,集合每个个体的力量完成一个项目,让参与的个体得到收益。以川航为例,即使项目不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起的,但运营模式恰恰体现了这一核心思路。川航为乘客、汽车厂商、司机等产业链各环节建立了流通平台,让所有参与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乘客对免费乘车的权利感兴趣,所以他们有优先购买机票的权利;司机看中了就业前景,于是买了车;制造商看重航空乘客的购买力,所以他们降低价格来销售汽车。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川航作为众筹项目的发起者,乘客、车厂、司机都是项目的支持者,支持者接受项目的成本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了“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的成功营销。

川航无疑展示了一个名利双收的众筹思维案例,但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众筹项目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原始意义上的众筹是如何运作的:项目众筹上线之前,会设定一个众筹目标,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30-45天的众筹期内,用户可以投资自己喜欢的项目,而且一般来说,众筹项目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众筹档位,每个档位的金额不一样,回报也不一样。如果在众筹期限内完成了目标金额,则意味着项目众筹成功,众筹资金将转移到项目发起人手中,支持者将获得对等回报。回报方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如果在众筹期间没有达到目标金额,则表示众筹失败,之前筹到的资金将返还给支持者。

众筹的概念传入中国后,表现出了一些与来源国——美国完全不同的情况,随后笔者试图对两者进行分析。

为什么中国众筹更注重“众”而不是“筹”:粉丝是刚需,曝光是目的。

第二,美国众筹强调的是融资功能。

早在2012年前,众筹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直到Pebble(电子墨水屏智能手表)的硬件产品出现在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才高速火爆,融资数千万美元。人们认可了通过众筹进行产品开发和宣传的模式,并演变成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力求通过众筹首次与消费者见面,获得高额融资资金启动项目。成功案例还包括:安卓游戏主机Ouya融资859.6万美元,音乐播放器Pono融资622.5万美元,电影版veronica mars融资570.2万美元。有许多项目已经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目前,Kickstarter平台已经为超过6万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6543.8+02亿美元。一个网站能融资十几亿美元,众筹在美国确实有很强的号召力!

三、中国众筹的特点:重“众”,轻“筹”

发轫于美国的众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这里萌芽、发芽,并融入了更多本土特色。美国的众筹更多体现在融资能力上,而中国的众筹还是没有做到。中国众筹未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融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民情。目前国内的众筹项目之所以不以融资为目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信任度不够高,所以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推广方式,为了成为产品曝光的手段,减少营销费用,甚至吸引投资人、经销商、媒体的关注。以下两个案例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

(1)以众筹的名义玩曝光?

8月2日,汪峰《暴风雨来了》演唱会在鸟巢举行。演唱会开幕前一个月,汪峰开始通过众筹平台卖话题。众筹目标定在3000元。用户花费1160元即可获得包含580元的门票2张,录制15秒的表白VCR在演唱会现场大屏幕播放。项目只有10个名额,一推出就预售。此外,还分为1.74万元、2320元、1.000元、200元五个级别的投资额度。回报是演唱会套餐和演唱会卡。

一般来说,举办大型演唱会需要大量实体巨幅海报,很多地方轮番宣传攻势。最终,营销费用成为演唱会的一大成本。汪峰利用众筹推广营销,炒作了娱乐精神,吸引了更多的媒体关注,获得了更强的曝光度,使众筹平台成为一个高效廉价的宣传渠道。

(2)以粉丝为生产力的植入营销?

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发布新书《周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新书首发方式,而是选择在众筹平台上为新书发起项目支持,选择的众筹平台是京东。COM的新项目“聚会员”。为了搅动这个众筹项目,周与刘联手,叠加了一个名为“私人午宴”的项目。档口分为35元、148元、999元、2999元、29999元,顶层支持人数限9人,可以和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共进午餐。最终单笔众筹金额超过654.38+0.6万元。而周的新书还没正式上市就在“聚财”平台卖了6万余本。它创下了JD.COM众筹的新纪录,并成为最受欢迎的出版物。

先是用众筹平台的新模式来宣传新书,然后“出卖”两位CEO的宝贵时间作为卖点,成功俘获了粉丝的眼球。周接到众筹平台炒作获得新书大卖,刘也借此机会为自己的“皮匠”平台吸引大量粉丝,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吸引粉丝,既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推广,也是一种直接的用户培养。两位大佬这次用“众筹”的概念玩得很好。

虽然中国众筹的例子很多,但总的来说,众筹作为一种舶来品,自从来到中国之后,还是发生了一些基因上的变化,呈现出与海外模式完全不同的画面。其融资功能被弱化,而预售、宣传、曝光功能被强化。更多的筹资者对“公开”曝光感兴趣,而不是“筹集”。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众筹行业报告2014(上)》显示,半年的总筹资额只有65438+880亿元,远远达不到余额宝单季度的筹资额。目前来看,集资业绩不怎么样,但BAT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表示出“极大兴趣”,阿里巴巴“娱乐宝”、JD.COM“插话”、百度金融“众筹频道”等都直接进入了众筹领域。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垂直众筹网站也遍地开花,包括点名时间、众筹网、原始社会、乐瞳网、追梦网、孟涛网、家庭投资网、摩点网等。但笔者认为,在中国,要想实现真正以吸金为目的的众筹,而不仅仅是一种“赚眼球”的手段,需要在支持者和发起者之间建立更深的信任。

第四,各行各业都跃跃欲试众筹模式,吸金门槛在于信任。

1)众筹已经成为测试新产品市场反应的渠道。

当然,中国式众筹不只是名人项目。目前最流行的是高科技产品、电影、音乐作品,甚至延伸出“建酒店”、“买房”、“买地”的模式。6coffee有个朋友在这方面很有想法。他在郊区买了一套性价比很高的房子,周边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设施完善。他打算用这栋房子发起一个众筹项目。首先,他会给房子配备各种影音设备,并建一个小型私人影院,以此出租房子作为支持者的度假屋。

至于这些是不是好点子,拿去众筹,用支持者投入的资金去验证,结果很快就会检验出来。如果众筹成功,说明项目具有投资价值,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果众筹失败,说明消费者不认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生产这个产品。其次,如果你获得了第一批消费者的支持,你实际上就提前锁定了一定数量的客户群体,然后你就可以迅速建立起你的影响力。

2)利用众筹吸引资金,首先需要解决信任问题。

就像刚才提到的朋友想以家庭影院为噱头做一个度假屋,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那么你会投钱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你可能会担心发起人许下的承诺无法兑现,或者担心实际项目与想象不符。

目前国内众筹为什么更注重“众”而非“筹”,有曝光却没有能力筹到丰厚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互联网的信任度还比较弱。众筹众筹是一种基于信用基础和社交模式的新型商业模式。

目前我国整体社会信用体系还很差,导致众筹发起人和支持者之间沟通不畅,从而阻碍了众筹的发展。要真正发展众筹,首先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比如众筹,可以先降低门槛,从熟人圈子发展。众筹平台有责任保证和监督整个项目的完成,更加透明,保护支持者的利益。或许这样,众筹在中国会更适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