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饮料,网络名人创可贴等。为什么有些物品要加上网络名人这个词?
艾瑞咨询和新浪微博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名人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5月,中国网络名人总粉丝数已达5.88亿,网络名人经济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然而,随着网络名人产品在生活中的深入,关于这些产品的大量问题,如夸大宣传、质量参差不齐、商标侵权和数量欺诈等,也应运而生,“网络名人经济”中的“坑”开始让人防不胜防。
网上名人店,李悝jy和李鬼很难区分。
自2017上半年以来,喜茶在网络名人中掀起了一波饮品店的热潮,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一家名为“喜舍喜茶”的饮品店,声称花重金从“喜茶”处购买配方,与喜茶联合经营,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然而事实是,网上名人的饮品店都遇到了山寨。喜茶很快发声表示,上述门店没有与其有任何形式的合作。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在武汉的一家糕点店“包师傅”在网上走红之后,像包师傅、包师傅、至尊宝等店在北京遍地开花。因为山寨店都是模仿“尊尊”的招牌和产品,连名字都很接近,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鲍师傅糕点店火爆的原因之一就是门前总是排着几十米的“长龙”,粉丝热情惊人。有媒体深入QQ群、论坛、微信群发现,有“工头”在网上发布填充任务,组织大量兼职人员现场排队当“受托人”。
先确认新潮产品是否有害。
现在只要加上“网络名人”两个字,再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往往就能点燃人们的消费热情。但有些网络名人产品确实经不起推敲,价格高,销量惊人,却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些产品是“三无”。
最近流行的“吸烟冰淇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网络名人食品中添加了食品级液氮冷藏。快速雾化的液氮一般是安全的,但一些儿童食用后可能会发生口腔损伤。
对于这些新潮的网络名人产品,专家建议消费者要看好产品的成分,鉴别产品是否有合格的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看清食品、饮料的原料等成分,食用时要考虑安全系数。如果网络名人产品属于“三无”产品,一定不能买吃。
网络名人营销背后的套路要看清楚。
或者可以减肥、防晒、美白的“功能神器”;或者是获得过一些国内外奖项,并因其品质得到各种权威机构背书的“荣誉获得者”;或者各种高调炫富的“浮夸产品”...拥有这些不同“气质”的网络名人产品,往往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
除了一些网络名人店雇人排队制造假象,网络名人产品也有很多套路。网络名人产品通常在网上表现为大量的好评和体验式推广,线下店铺往往供不应求,生意红火,但实际上通常都是套路。
一些网络名人产品有很多荣誉“平台”,但这些荣誉通常都不靠谱。经媒体曝光,网络名人马自宝品牌所谓的“3.15打假保真荣誉标志”、“打假保真消费者联盟单位”未经授权,其商业模式根本没有经过认证,纯属虚构荣誉和自我宣传。
此外,还有大量标榜“快速致富”的主角,往往缺名少姓,无从搜索。这种营销模式下的网络名人产品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甚至有些已经触犯了法律。消费者一定要理性消费,辨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