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天鹅》的字幕应该怎么写影评?

黑天鹅她自恋又自我厌恶。

小小农5 2010-12-23 14:49:09

我对某些情况的分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和敏感。“好人难做”这句话附加了各种各样的理解立场,无论如何都是对的,但我从没听人说过“坏人难做”。也许这是一种彼此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为谁说话的问题。当这成为想转型的好人的“苦恼”时,就必须凭良心抗争,摘掉保持纯洁的魔咒。对于好人来说,坏不仅是一道坎,更是被毁灭的最终结局。你会说这是扯淡。什么鸟会联系坏人?我不这么认为。在这个充满陷阱的竞争时代,有人掌权,好人真的很迷茫很压抑。

《黑天鹅》主要不是讲人的好坏,而是我一开始就想往这个方向诱导。然后我按照我的理解,一层一层地解剖隐藏在这部文学悬疑片里的看不见的内核。因为从天鹅湖的故事中选择《黑天鹅》作为片名,讨论的方向——恶已经相当明确了。因为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太过遥远,就像戏里戏外无法融合的幸福生活。善与恶,自然登上了PK擂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善良而努力的人最终会得到回报”,这样的甜言蜜语,在很多时候,往往就像墓碑前的鲜花安慰逝者,毫无意义。而《黑天鹅》里想象出来的所有阴谋和灾难,如果真的上演,毫无疑问都是同一个结局。

关于电影《黑天鹅》的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压力”诱发精神分裂症的案例。通过天才芭蕾舞演员妮娜,讲述了一个正常善良的人被恶魔毁灭的故事。而且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这部剧充分展现了达伦?阿罗诺夫的电影天赋,结合他之前的成就,如《梦之安魂曲》、《摔跤手》、《真爱之泉》,也能深刻理解呈现在他脑海中的怪诞思想花园。他对生活观察孜孜不倦的激情在《黑天鹅》的创作中依然强烈的延续着。

如果你没有一颗蛇蝎之心,就不可能成为铁腕人物。如果你不以自卑搪塞,不为被父母过度保护找借口,你就是受不了这个肮脏虚伪的世界。人们一直都在这样喊,也许包括你我。那么,一个天真善良的人,在无法持续对抗内外负荷的身心状态下,一旦遇到诱发疯狂的特殊事件,就会随时爆发,完全扭曲,完全崩溃。“黑天鹅”形象由此分析了矛盾的人性。

你一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王子去打猎,爱上了一位“被囚禁”的白天鹅公主,这位公主只能在晚上露出人形。王子邀请公主参加他的生日晚宴,届时他将向公主表白他的爱情宣言。然而,被邪恶魔术师蛊惑的白天鹅公主却未能出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变成白天鹅公主的女人——魔术师的女儿,她只是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看起来像一只黑天鹅,迷惑了王子的心。最终,王子识破阴谋,回到白天鹅公主身边,却被邪恶的魔法师陷害。白天鹅公主和王子一起去被大浪卷走,掉进湖里死了。之所以引用天鹅湖的故事,是为了更好地阐释电影的故事大纲,为电影剧本中的剧情设计找到相同的链条。这是一部芭蕾舞剧,其实这也是影片主人公尼娜精神世界里的真实生活。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故事线了。沿着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采用另一种巧妙复杂的“戏中戏”模式,结合当前全球蔓延的“抑郁症”瘟疫话题,将医学领域的幻听和幻觉艺术加工成奇特的视觉感受和跳跃的思维方程式,以“谎言”的特殊魅力成就了纸张和材料无法展现的生动神秘的特征。

我讲了人的好与坏,然后讲了人的压力与动力。都说动力和压力是两个概念,但又紧密相连。给予者称之为激励,接受者视之为压力。把握好尺度并不容易。一根细线可以呈现两天。显然,在《黑天鹅》的整个意境中,妮娜的压力无处释放,这是一切灾难的根源。电影一开始,妮娜对天鹅皇后这个角色的梦想和渴望,就透露出无意识状态下神经紧张的危险信号。这段话其实也影射了各类全国海选比赛中已经形成的社会健康心理问题,入围选手一夜成名,过关斩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无法缓解。

妮娜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但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似乎来自于更多常人不必考虑的因素。妈妈在妮娜很小的时候就为她放弃了事业,妈妈把新的人生目标放在了妮娜的未来上,太多的保护和呵护。这些施加在妮娜身上的爱情压力,是另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我已经不是12岁的妮娜了!”那是她想摆脱妈妈的哭喊,希望摆脱“压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隐含镜头中有耐人寻味的信息传递。母亲似乎很嫉妒妮娜即将拥有的东西,也害怕妮娜有一天会脱离现实。就这样,母女之间复杂的感情增加了妮娜的思想负担。她幻想妈妈会攻击自己,于是藏起棍子,和妈妈对峙,去酒吧喝酒,被下药,发生关系,不仅不对,而且越来越坏。

妮娜的生活太过纯净无污染,这让她缺少了一种世俗的激情。她从小到大一直是个好女孩。她没有朋友,平时不喝酒不抽烟,没有性生活。就像过滤纯净水一样简单。这种“单纯”成了表演芭蕾时摆脱“自我”的最大障碍,达不到黑天鹅的“失控”状态。你越想扔掉包袱,你的表现就变得越死板。这种压力让汤姆在消极的挫败感中又恨又气。

新人笑旧人哭的行业交换规则也在无形中打击着妮娜的小宇宙。以前的天鹅皇后在妮娜心中是最完美的。妮娜偷了她的口红,以示心中的钦佩和羡慕。然而,这个女人被抛弃的经历和坠机后的悲惨命运却一直在尼娜的脑海中重演。压力变成了内疚、自责、恐惧,折磨着她,甚至完全是在向自己暗示,她毁了别人的生活,把人困在了不公之中。

除了以上简单的分析,妮娜的压力还以各种形式存在。不断挠她的噩梦,无法摆脱黑天鹅幽灵的无助,意识中幻听的真实恐怖,表现出成熟的不懂得处理情绪的自我怀疑。压力在妮娜的身体里制造了一只不可思议的黑天鹅,同时也带走了妮娜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最后说说双重人格。妮娜有这种性格特征,完全服务于全剧双重性格特征的需要。我绝对看得出来妮娜有成为芭蕾女王的潜质,我能感觉到妮娜最终会被毁灭,说“不疯是活不下去的。”因为笔墨不足,一切都不正常地聚焦到竞选“天鹅皇后”这个点上,然后追查下去,但故事的细节却别有用心,也就是自然而然地暴露了主角的病态人格。

在地下通道戴着白色羽毛围巾的妮娜,遇见一身黑衣的自己。当选新天鹅女王的妮娜最终拒绝了汤姆的勾引,只看到镜子上用口红写的“妓女”二字,令人匪夷所思。事实上,这张相对真实的照片我更愿意认为是妮娜的另一个幻觉。说起来,妮娜去汤姆的办公室争取天鹅皇后的角色,还用偷来的口红把嘴巴涂成了鲜红色,就像黑天鹅的红喙一样。她似乎做好了“堕落”的准备,但最后在吻戏中戛然而止,心理冲突打乱了计划。妮娜可以完美的跳出白天鹅,却跳不好黑天鹅,因为她找不到失控的感觉。她在三个不同的场景中练习黑天鹅舞步,最后表演中最震撼的黑天鹅表演。这些矛盾冲突的对立画面,在妮娜摇摆不定的双重人格中,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酒吧里,我看见莉莉把迷幻药放进杯子里。妮娜选择了沉迷于自己不稳定的独立人格,像一只冒着一切危险的黑天鹅。但遗憾的是,自始至终,莉莉这个女生,从来没有真正伤害过妮娜。所有的邪恶都是她的幻觉,最后她无形中成为一股强大的邪恶力量。

对于身为弱者的妮娜来说,黑天鹅的灵魂跑进她的身体,让她的自我变得无比强大,没有人可以伤害她。这是出于本能。只是她实力弱,无法做到真正的堕落无耻。再加上没有自信和征服社会的能力,所以只能发展成自毁型精神分裂症。在她简单的行为中,有着和正常女人一样的感情——自私、嫉妒、诋毁、报复、反抗,证明她不是一个弱智的白痴。她脑子里有很多肮脏龌龊的社会剪影,是人类排泄出来的异物。如果她不与世隔绝,她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她把莉莉塑造成恶魔的智能条件,当然也是社会生活常识。

即使你得到了天鹅皇后这个角色,你还是害怕自己不完美,害怕自己被冷落,害怕天鹅皇后的位置被一个精于算计的女人觊觎。这些普通人能理解的顾虑,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了桎梏。妮娜重塑了莉莉,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理解的东西在妮娜的意识中逐渐清晰,但又很复杂。在妮娜的想象中,出现了和她发生同性关系的莉莉,杀死他的莉莉,可爱豁达,愿意分享成功喜悦的莉莉。但无论做什么,莉莉都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假想敌。妮娜无法摆脱焦虑,她必须动用“黑天鹅”所有的黑暗力量来除掉莉莉。

当然,结局告诉我们,恶永远是善的输家。即使你为它的名字而死。最后是开放式结局吗?无论你怎么想,它都将符合天鹅湖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版本。你希望妮娜的营救能及时化险为夷,那么你就能活下去,但还有无尽的罪行等着你。如果她说“这是完美的”,并在天堂继续她的来世,这将是真正的完美。其实白天鹅真的死了。

娜塔莉波特曼真的是一个可爱的可儿,是娱乐圈里一个多变的女孩。在奥斯卡上获得一座奖杯没有技术障碍,但最近有消息称,她因违反音乐评分原则而被取消了奥斯卡音乐奖的资格。我觉得有点对不起黑天鹅,但不应该妨碍别人。回到波特曼小姐,在开拍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努力减肥到标准的芭蕾身材,每天练习跳舞五个小时。在这部戏里,不仅我抢了风头,就连文森特·卡塞尔和薇诺娜·里德似乎也相当满意。剧中出人意料地吸引眼球的是本杰明·米派,《天鹅湖》的王子,纽约市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娜塔莉·波特曼的真正男友。两人的默契通过波特曼精湛的舞步完美展现。

另一个最值得称道的导演是达伦·阿罗诺夫,他真正懂得中庸之道、双重人格、两极分化等互斥的游戏规则。妮娜和黑天鹅的故事,妮娜是“自恋和自我厌恶的”(导演达伦在采访中提到)。故事幻想与现实交织,整个故事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矛盾体。它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但情节紧凑,逻辑推理,加上巧妙的构思和安排,自然如自然。

我认为在达伦·阿罗诺夫的电影教程中,道具和音效是更重要的部分。在《黑天鹅》中,镜子和剪刀不仅会干扰视觉体验,还会产生令人恐惧的效果。最后上台表演时,妮娜急促的呼吸声融入音效,将剧情推向高潮。这只白天鹅是一个易碎的瓷娃娃。

妮娜的故事确实有现实意义。这个乱世将滋生更多“无事生非”的新事物,包括新新人类。“眼见为实”也应该加上双引号。被抑郁症卷走的滚滚红尘,如果没有目击者,你不应该那么相信你所看到的,你眼中的世界也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的世界。据说在日本,“一懒不娱”的宅神为了逃避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几乎放弃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想法。几米的蜗居,床上一幅漫画,拒绝谈恋爱,拒绝结婚生子,这又是偏激了。你不想受到伤害,不想费心去和志向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可以理解。但是,比起逃避,不如练练笑,看什么都无所谓。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后悔了。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