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

首先,生产必须是安全的。

这是安全管理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这个提法很容易被解读为:生产和安全是两回事。在基层,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管理干部说:“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让位于安全。”这个概念和认识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仔细咀嚼意思,这里面包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安全是生产管理的额外任务,是形势压力下的任务。谁都知道,生产和安全是对立统一的。生产组织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导致事故甚至生产中断。这在石油钻探行业尤为明显。这种安全与生产之间的误解偏差,也出现在考核、评优、选优中。虽然近年来安全管理考核的比重有所调整,但工作业绩的构成更多的是不断刷新的生产数据和指标。其他工作成绩在实际考核中成为“软指标”。事实上,如果一个单位在相对阶段没有出过事故,并不代表这个单位的安全性能非常突出。这种思想认识也导致了安全管理主体单位的模糊。目前,几乎所有单位或企业都把安全管理的主体单位确定为本单位的HSE管理部门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这也是为什么安全生产出现问题后,更多的指责往往指向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安全部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掌握各种资源发挥其作用和能力,从而顺利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另外,我们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线性管理,每个部门和管理者都被赋予了对一些资源和流程的控制权。在HSE管理过程中,也不例外。管理者只有把安全和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取得和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绩效。这就要求各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按照各自的分工,认真履行和承担HSE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管理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需要的现状。

第二,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这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中经常提到的一个经验。培训在企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也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然而,培训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对训练的理解上。我们期望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而提高运营中的安全绩效。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安全意识可能是通过培训提高的,那么,只要培训,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事实证明,不一定是这样。还有,合格的培训只是解决了员工“怎么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员工“必须做”的问题。培养意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企业特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意识,影响员工的行为。安全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在文化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完善HSE体系。目前,我们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培训体系也在日臻完善。只有形成培训教会大家“怎么做”,制度约束大家“必须做”的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三、面对事故立即组成事故调查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从关注事故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但事故调查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责任人,更重要的是为了查明事故原因,让更多的人最大限度地了解事故真相,真正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事故调查报告制度是查明事故原因和事故真相的一种方法。无论是《安全生产法》还是《企业安全管理条例》,对责任人的处理都有明确规定。违反哪一条就执行哪一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事故的原因。除了主客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深层次的管理原因。以杜邦为代表的国际大公司对事故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任何事故都是管理失误造成的。各级管理人员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正是在这方面,我们过于关注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而没有分析原因。英国阿尔法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167人遇难。英国政府花了三年时间派出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并提出了106条建议。有一段话很有深意:近几年的重大事故调查报告表明,这些危险都是大机构安全管理出现严重失误造成的。这些建议影响安全状态报告、安全管理系统和目标设定规定。这三条建议为以后HSE管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重庆“12.23”事故,又教会了我们多少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每一个管理者认真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事故调查报告是企业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的重要手段。用血的代价和巨大的损失证明了违规的隐患和后果。如何使其在安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安全管理有句名言——把违章当成事故。这就是防患于未然的理解。众所周知,违章和隐患只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条件不满足时,就不会有事故的后果。即使在事故发生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习惯于以事件过程的严重程度来主观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众所周知,有些事故虽然表面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即使是财产损失也比较小。然而,事故的潜在危害和后果往往被忽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管理水平低、目光短浅的表现。也是不尊重科学规律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因此,必须定期、定量地对隐患和违规行为进行分类和分析。寻找深层次的管理原因。采取包括安全教育、培训和处罚在内的多种管理措施。只有切实履行各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的HSE监督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事故。

在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划分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直接责任人和现场员工身上。对管理的分析仅限于主管领导和HSE管理部门,有些责任是根据其职责或职位分担的,而不是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范围。往往一些管理干部在受到处分后,并不清楚自己管理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也看不到教训的痕迹。这是对事故缺乏科学系统分析的结果。

第四,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企业或矿区,大多停留在报道和文章中,而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中,尤其是安全生产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1,工人请假的问题。石油大会期间,国家陷入困境,各方面条件都很困难。我们做什么呢靠精神。大庆是靠铁人精神成就的,中国石油是靠铁人精神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了国力的提升。当时很多人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比起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精神更值得尊重。然而,长期在外工作,缺乏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却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许多家庭问题。在21世纪,当人们开始谈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体现这一科学合理的理念?笔者认为,首先,管理层应该通过有计划的安排,尽可能多地安排假期,让员工通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来调解工作带来的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表扬和肯定XXX同志的成绩时,不要把有事不回家作为条件。这种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些格格不入。诚然,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学习,但管理者应该主动为员工多做一些生活上的考虑,合理妥善地安排员工的休息,让以人为本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让员工真正了解和感受到科学管理带来的好处。

2、职工带病工作。由于历史原因,这类工人的数量一直相当多,特别是一些长期在野外恶劣条件下工作的工人,他们是日积月累的。如果只让他们休息治病,面对收入减少的现实,他们还是会带病工作。这不仅对员工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也有一些员工因为工作环境或劳动强度等因素,在工作中生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也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其责任也由管理者承担。这种情况下,就要积极安排他们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身体调理。只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快速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先进的HSE系统管理。HSE体系管理不仅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如果不解决安全与生产概念模糊、认知偏差等问题,后果将直接影响HSE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推广效果。还会出现我们在使用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事故不断的尴尬局面。希望各级管理者和部门认真对待和反思我们工作中的得失,尽快摆脱这种偏差,履行好各自的HSE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