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如何坚持便捷高效的?

“改革促进了园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说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淳至赞不绝口。过去一年,生态软件园新增企业超过1,000家,是过去八年入园企业的总和。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不断发展,从1993的“先上车后买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一系列审批改革措施,不仅释放了市场活力,也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了许多经验。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尝试。

1993,建省办经济特区第五年,海南提出将申办企业登记制度由审批制改为直接审批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挂靠部门。当时这种做法叫“先上车后买票”。

这一改革,加上“小政府大社会”、“将油门踩到底”等开创性的改革举措,为这座孤岛种下了“改革基因”。

“海南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改革的思路和理念从未改变。”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原海南省政务中心主任王晶表示,建省初期,海南下放了很多行政审批权给市县,做了一些探索,探索了一些办法。2000年至2012年期间,海南共取消、下放、精简618项审批事项,省级保留1500项审批事项。

但近年来,在审批问题上社会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群众办证难、审批部门官僚作风、吃拿卡要、投资项目审批“长征图”等问题频频曝光。

“改革首先要反思自己。”王静说,调研发现,群众办准生证要跑七八趟,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不共享,下放审批事项含金量少,窗口自由裁量权大,审批暗箱操作反映强烈。

改革迫在眉睫,海南省委提出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规范高效优质政务服务的实践范例”的目标。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海南迅速掀起高潮。

始终坚持“便捷高效”,敢为人先。

海南省政务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简政放权、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最大限度便利服务、事中事后监管五个方面,设置58项改革推进15的实施。

“改革的目的是简政放权、便民利民,围绕审批最小化和便民服务最大化两个目标,一步步优化服务。”王静说。在明确的改革思路指引下,审批“瘦身”、提速审批、网上审批等将逐一推进。

2013海南省政务中心下放审批事项792项。截至2017年底,* * *已下放1206项,省级只剩294项,“瘦身率”超过80%。

“加快审批绝不是简单的‘批快’。”海南省政务中心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洪毅表示,审批流程首先要优化再造。海南要求最复杂的审批不能超过四级。

实行工商登记“先照后证”,15天完成,改为5天;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为备案,除国家禁止或限制的外,可直接备案。“这步棋很有勇气。”海南省委巡视组专职组长、海南省工商局原局长陈开说。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者不断思考: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解决办证难、跑腿难等问题?

"由于网络不通,信息隔绝,人们要多跑腿."王晶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省级所有部门、所有市县、所有乡镇都需要用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个大数据库。

思路清晰,动作流畅。海南在建立省级审批网络的基础上,迅速推出“阳光审批”。一个事项,谁在审批,期限多长,什么时候能拿到,群众在网上一目了然。

始终坚持“大胆创新”

改革如何直接惠及群众?海南在“瘦身”提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网上审批。2016提出互联网“无面签审批”全流程,包括网上申请、网上受理、快递、网上反馈。人办事从申请到获得办理结果,不用开会,不用跑腿。

“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需要很多支持。”洪毅说,首先要有审批网络做支撑;其次,要砍掉不必要的申请材料和证明材料,避免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第三证上线,建立电子证照数据库...到去年年底,50%的省级审批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审批,计划到今年年底达到80%,做到透明、可预期、足不出户。

针对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多、审批时间难以压缩等问题,海南在海南“多规合一”改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极简审批”试点。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美安科技新城,政府负责政策、规划、监管,企业严格遵守诚信、承诺、法律法规。对入驻园区的建设项目,采用规划立项、区域评估的方式进行单项评估,实行准入清单制、承诺公示制、联合验收制和项目退出制。

博鳌夷陵生命养护中心行政部主任刘告诉记者,项目审批时间从通常的400天缩短到50多天,“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让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改革迅速激发了市场活力,五年新增市场主体31.8万户。

“改革没有休止符。”王静表示,站在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新起点上,海南行政审批部门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向内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越来越“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