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之笔下人物的生活

刘易之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0年至1899年,刘父亲早逝。由于母亲的持家和教导,培养了刘的孝顺和善良。幼年时,由于陈的教导,刘对目录学和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

第二阶段:1900至1927年,刘入编译局,师从主张变法的苗,随师赴日留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撰写了《历代简史》作为教材;1915后,刘回到南京,在南高教授中国文史,南高并入东大。刘是历史系教授,教授中国文化史、东南亚史、印度史等。,并和吴宓等人一起招待了薛恒。1926恰逢东大“拥郭拒胡”学生潮,刘家人反对郭炳文校长和学生运动,因此离开东大。

第三阶段:1927至1937,刘成为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整理旧书,编目,整理国学图书馆图书36卷目录,编辑国学图书馆年刊,撰写国学图书馆简史;九一八事变,南京告急,刘家四处奔走,要求政府收书。但政府没有足够的空间收藏书籍,于是书籍被战火焚毁,称自己“对祖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负责”。

第四阶段:1938到1945,刘去了重庆中央大学。由于刘在学校的声望,他被请去当历史研究所的导师,并在教学期间完成了《国史精要》。

第五阶段:1946-1956年,刘回到南京,任国学图书馆馆长、国史馆编纂,整理战后流散的图书史料,继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后担任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办地方博物馆。

刘义之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图书馆学家。1948获得了第一任中研院院士的荣誉。学术工资传给甘家学派,融合世界现代新思潮,学贯中西。主张“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坚持正义。”史教政治和宗教,表现世界的变化,不是为了救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方任教的历史学家陈垣、陈寅恪也被称为“南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