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布局研究
一,湖南重点产业的现状
1,湖南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显示,41工业大类中有39个分布在湖南,其中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轨道交通成为湖南的主导产业。2019年,湖南粮食总产量29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万亿元,粮食、畜禽、竹木进入千亿产业行列,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持续壮大,超10亿元龙头企业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2019年,全省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39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资产总规模1252亿元,年均增长12%。2019年,湖南主要有色金属10种270万吨,工业增加值9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800亿元,年均增长11%,十二五年均增长15%。2019年,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实现总产值2994亿元,约占全国市场的1/3。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何山智能等知名品牌,长沙被誉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2019年,全省汽车产销量106万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75亿元。“十三五”期间,汽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约为654.38+07.4%,已稳居千亿行业之列。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两大传统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2019年,湖南省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7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00亿元,约占GDP的13%。
2.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湖南逐步形成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发展区域,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19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该地区正在努力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核心增长极显著增强。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GDP 9200亿元,占全省的23.8%。重点发展了石化、造船、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等四大产业集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水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019年湘南地区生产总值7800亿元,占全省的19.5%。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产业承接平台、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目前,湘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加速显现。2065438+2009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6790亿元,占全省的18.2%。在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的同时,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色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3.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湖南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促进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37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企业达到880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4.38+0466.2亿元。从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来看,湖南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并辐射环洞庭湖区、湘中湘南和湘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末,全省共有工业园区179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19个。全省工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5万亿元,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省的60%左右。工业园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区、城市综合功能新区和国外。
“黄金水道”在岳阳。图/网友“一路”
二,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问题
1,产业空间布局不协调
湖南各地区综合实力差距明显。首先,长沙在经济总量、经济密度、综合实力等方面都远超其他城市,可以作为湖南的核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其次,岳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衡阳市、邵阳市、怀化市作为湖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布局与资源禀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岳阳市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辐射力有限、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能力弱、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差、沿江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产业链不完整。
湖南已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链较为完整,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产业链、电子信息、3D打印、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配套企业布局不合理、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在石化产业链中,基础化学品以丙烯、C4和芳烃为主导产品,乙烯产品缺乏,合成化学品缺少有机氧原料、医用化学品、化妆品、工程塑料等产品;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全省龙头企业仅100多亿,如兰斯科技、恒阳富士康集团、界面光电、中广通信、基伍手机等产品以电子元器件为主,无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应用电子、太阳能光伏、软件制造及服务、数字视听产品、通信设备等下游终端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产业链资源开采集中度低,铅、锌、钨等主要产品在省内只能供应20-30%。除了硬质合金加工技术先进,铅锌锑铋加工技术薄弱。
第三,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优化湖南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特点和湖南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江湖联动、水陆协调,依靠创新开放集聚生产要素,优化“一核一区一带四线”产业布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努力形成通道支撑、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1.优化“一核一区一带四线”的产业空间布局
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依托长株潭“两化”试验区、国家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平台,加强长株潭绿心保护和湘江综合治理,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一体化,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综合治理洞庭湖水环境,加强湿地、水生动植物和沿江资源保护,推进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产业合作,充分发挥岳阳同江出海门户功能,加快临港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国家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长岳产业联动发展承接带。长沙和岳阳在地理和经济上是相通的。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区域和全省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具有加快发展、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长沙岳阳产业协调发展,谋划长岳经济带建设,是新形势下我省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统筹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举措。
京广、沪昆、张吉淮河长宜长高速铁路经济带。在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的同时,以京广高铁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节点,打造高广高铁经济带;建设以娄邵为支点、湘中经济走廊为腹地的沪昆高铁经济带;着力打造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张继淮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以连接丝绸之路为目的建设长常高速铁路经济带。
2.延长长株潭产业链。
长株潭城市群是引领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重点支持长株潭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有色金属、文化旅游等湖南主导产业布局优化,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引导企业集聚配套发展,实施创新开放战略,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制高点,建设一批标志性世界级产业集群。
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现有优势产业“强链”,加强产业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扩大株洲、湘潭、浏阳、宁乡、湘阴、汨罗等地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实现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协同发展,打造湖南标志性产业集群。
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和引进长沙、衡阳、湘潭、浏阳、湘阴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链。
围绕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补链”,寻找高附加值和产业链缺失的关键环节。株洲、湘潭、岳阳、衡阳、浏阳、宁乡、湘阴、汨罗等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或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价值链角度补充相关产业链。
3、规划建设长岳经济带
长株潭核心区主要分布着机械、电子、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物联网经济、文化产业、服务业等。采用总部+生产基地分离模式。长沙作为行政、科教、金融、服务、商住、人口和企业总部的集中区,将部分企业生产基地和一般制造业向北方岳阳转移。
岳阳市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整合岳阳“1+4+2”城市群,全面打造200万人口的岳阳都市圈。根据长沙-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和错位、替代、承接原则,明确了岳阳传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整合引导全省石化、电力能源、造纸、农副食品加工、航运物流、钢铁汽车等耗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向沿江开发区集聚,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石化、电力能源、造纸、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岳阳传统产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长沙武汉都市圈对人才、资金、物资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岳阳市湘阴、汨罗、长沙三县的部分乡镇是岳畅的联动发展带,串联起岳阳市和长株潭地区。重点划定岳阳与长沙交界的跨市区域(或称长沙市岳阳经济协同发展先行区),拓展湘阴、汨罗产业承接功能,布局承接长沙市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生物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将岳畅联动发展承接带建设成为长沙-岳阳产业开放合作新基地,并与岳阳沿江产业发展带形成合力。
4.为湖南经济北上发展打开新通道。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开辟湖南经济向北发展新通道。
一是全面加快航运扩张升级。加强航道整治,提高航道等级,构建以长江、洞庭湖为中心,以“一纵五横”航道为骨干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同时考虑打通常德至长江以北的水陆通道,完善湖南洞庭湖平原与湖北江汉平原的互联互通,促进湖南与长江经济带的紧密结合。
二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综合交通的理念和要求将贯穿长沙市、岳阳市等交通节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加快S201改造提升工程和岳阳三河机场建设,建设多种交通方式、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零换乘、无缝衔接”。
三是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城陵矶港和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和港区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高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辐射范围。
四是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配置。依托湖南城陵矶国际港务集团,整合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沅江等港口,实现沿湖沿江码头、港口联合经营、集群管理。
5、建设湖南同江大海开放新高地。
坚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进一步加强湖南与沿江周边地区的合作。利用资本纽带,加强咸宁港、城陵矶港、上海港的分工合作,促进湖南与东南沿海省市更紧密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长沙、武汉将建设“创意产业园”,湘鄂赣三地将联合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长江经济带旅游“黄金带”。
对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湘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矿产品加工、水电桥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积极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东欧、巴西、尼日利亚、东南亚、中亚、南美等国家或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境外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纺织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利用国家和省级政府支持的跨境电商平台或贸促会,以商会、联盟、行业协会等形式“走出去”,稳步实施严格的风险控制。
完善口岸和综保区平台开放功能。复制推广自贸区、海关监管区成熟经验,推进长沙、岳阳、衡阳、湘潭、郴州口岸升级改造,放大进口粮食、水果、肉类等指定口岸功能,支持5个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和进口料件加工区,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努力营造开放发展新环境,把口岸和综保区平台建设成为开放崛起主战场。
四、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指导
成立湖南长江经济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湖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可在省发改委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讨论地区间的合作,并作出相应的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与沿江沿湖各地的联系,重点做好项目规划等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库建设,做好日常协调工作。
根据湖南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的重点,湖南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长沙-岳阳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优势企业向沿江沿湖地区集聚,促进全省重点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错位发展。做好两个规划与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港口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其约束和引导作用。
2.完善财税支持体系。
出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建立全省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引导因地方政府投资不适宜地方布局的重大项目在符合产业布局的区域落地建设。引进地政府可以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偿,鼓励和吸引沿海产业和国际产业系统化、规模化转移。
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整合省市财政投资资金,引导整合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产业在长岳经济带和节点城市工业园区布局,集聚、整合、延伸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根据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加大对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产业基地,促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设立湖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
由省财政牵头,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知名投资管理机构、上市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战略合作伙伴,组建股份制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扩大湖南产业发展朋友圈,为湖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按照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组、项目组的运作模式进行对外投资,根据湖南产业发展需要,设立湖南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重组兼并三个产业基金组。
湖南省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组重点支持咸宁港、城陵矶港、益阳港、沅江港、常德港扩建升级工程和洞庭湖、湘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以长江、洞庭湖为骨干,连接湘江、洞庭湖平原,连接干支、通江达海的航道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建设基金群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重组兼并基金群主要支持湖南石化、农副产品加工、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产业布局整合和新产品研发。
4.建立集约用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国土部门统筹“一核一区一带四线”重点区域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布局,加强用地监管,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的同时,努力将相关区域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依法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
强化土地约束机制,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所有新的工业项目将进入工业园区的布局,项目将严格按照批准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进行安排。凡不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布局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入产业集聚区;各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低于一定金额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全部入驻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原则上除安排直接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外,严禁开发商品住宅房地产。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依托土地储备机构,工业园区在征地完成后纳入储备,以“招拍挂”方式确定用地单位后,全额收取土地出让金并上缴财政,土地出让净收益清算后返还园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高标准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园区内建设标准厂房,利用新增和现有国有建设用地。
5、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机制。
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区水、土壤、大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坚持湘江重金属污染、洞庭湖环境质量、有色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突出环境污染,落实环保督察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争取国家洞庭湖湿地保护区、雾灵山生态屏障区、长江中下游流域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等生态补偿政策,逐步加大省级财政对重点生态区域的补偿力度。
(作者是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