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基层对放权的成效最有发言权。
日前,吉林省安监局坚持“放”、“简”、“管”齐头并进。2008年以来,审批流程大幅调整6次,累计压减比例72.9%。(见7月8日中国安全生产网)
报道称,吉林省安监局在“简政放权”上下了很大功夫。说实话,把自己分管的权力收缩瘦身,并不容易。但笔者认为,“去中心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数量上,还可以体现在质量上。效果如何,基层和企业最有发言权。
以“安监”工作为例。权力有多大,责任有多大,大家都知道。在一些省市,有一些部门在经过一轮“审议和判断”后,将那些监管难度大、风险高的企业和单位全部放行。“省市两级需要做的就是下发一个文件,把这些艰难困苦的任务全部交给下面的县(区)。至于人有没有管理能力,适不适合管理,不关我的事。”反正我是上级,你是下级。你要接,不接也得接!" .
其实,在推行“放权”的过程中,最好是多听听基层的声音和想法,而不是“说了就能做,说了就不能做”,最后让基层得出“你接受不了!”。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有“事故控制指标”的说法。本来我要求10企业给1事故指标。现在你让我管理20家企业。控制指标呢?想必很多承担上级赋予的监管职责的基层政府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对于这些类似的情况,我在放权的同时,期待一个合理的回答。
“法无禁止即可为”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心声,一些政府部门也适时提出了“权力清单”。你一眼就能看出你管什么,你批什么,你罚什么,你依据什么,你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被监管的企业,只要看看这些硬杠杠就知道你的职能部门是否触碰了“红线和底线”。现在起诉官员和行政复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一些获批的项目真的与“红顶中介”脱钩了吗?办事的企业最清楚,审批时限缩短了,成本却上去了,自然会让人想起“拆东墙补西墙”;还有一些部门,用总理的话说,“现在群众办事,门好进,能看到笑脸,就是不给你办事。”这样的“简政放权”,你有可能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好、赞好”吗?
放权的实际效果如何?基层和企业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