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东北的溜冰工具,我尾骨疼了好几天。
在北方随处可见的鱼塘里,逃出来的滑手们开始原地练习下蹲,开始3A和4T的技术表演。
到处都是锣鼓喧天,红旗飘扬,人们像大兴机场一样拥挤着才回家。
各大体育专业品牌的滑冰装备也成为春节假期最畅销的年货。
东北的朋友不屑地说,滑雪滑冰不应该这么复杂。
在东北铁子看来,那些敢全副武装踏上冰场的人,第一眼就对Gaga感到新奇。
真正的东北人在基因里写了滑冰。
文| hikaru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世界知识局”(ID: sjzhishiju)。原文最早发表于2022年2月7日。原题为《看了东北的溜冰工具我尾骨疼了好几天》,不代表智库观点。
谁更擅长冰上花样滑冰?那肯定是东北的。
万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造就了冰上运动对东北三省人民的致命吸引力。
冬天东北人自动切换到打车模式,各种花里胡哨的步子根本停不下来。
在漫长的冬季,关外广阔的土地到处都可以冻成天然的溜冰场。
冰上几个月,蜜蜂鼓蛹,然后同吃同睡的俗人也能给你一刀。
东北人除了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随时随地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也成就了几万根野弦。
有一个传说,出生在东北三省的娃娃,一落地就会向内点冰,一勾一跳。
俗话说,拳不离口,歌不离手。
玻璃一结冰,飞遍河沟的东北人不仅动作技术熟练,而且有就地取材捡装备的能力,这让东北三省的老铁们对自己看到的溜东西有了发明专利。
家里养的各种锅碗瓢盆是滑雪最常见的辅助工具。
当韩国职业选手还在思考如何胳膊肘向外拐的时候,中国东北的短道速滑选手已经学会了在大盆角过人。
这种居家旅行和高空越野必备的滑冰神器,绝对便宜好用。
一米三以下的孩子用小脸盆,大人自觉换成大塑料盆,不怕屁股的积极分子会得到奖励,家里会拿出盛满饺子的大铁盆。
滑的时候可以在江边45度角的陡坡上挑起来,高高的往下跳。无论多少颠簸卡在你的盆底,你都可以滑出,直接降落在三亚。
盆中滑雪只是老铁的初级操作。
在东北人的垃圾分类规则里,没有一个纸壳能顺利进入纸浆回收厂。
冬天放苹果和橘子的大纸壳。将里面堆的水果旋转后,在底部接口的缝隙处贴上几层胶带。
注意点还会铺一层水果袋泡沫,好的会直接蹲下来用双手拉,可以垫旧地毯棉被往往是大户人家。
这个造型奇特的溜冰神器,在被包裹成平底方鼎后,成为了很多东北孩子的启蒙教具。
人们把肩膀推到河沟里,轮流坐在村子里互相推搡。滑起来的接力速度不亚于专业冰场。
纸箱这种防护充分,加速不足的基础化学滑雪工具,根本入不了高级运动员的法眼。
想在滑跑中有所建树的玩家都对肥料袋感兴趣:金克拉不仅能让小麦亩产1800元,还能让每个穿上它的东北玩家瞬间变成冰雪精灵。
乍一看好像是肥料品牌的专场展览,但是肥料袋上冰的丝滑程度好像是黑色的。
尤其是在“高台滑冰”项目中,除了括约肌隐隐作痛,运动员们的脸上常年看起来很安静。
找不到肥料袋的时候,方便的垃圾袋就变成了一件简单实用的衬衫。
脚上放两个把手,穿好衣服就放在山坡上向后滑,可以做出漂亮的漂移,高度差带来的拉回感不亚于短道速滑。
可惜自动挡五档从头到尾,只有起步没有减速,遇到个别石煤灰,只能靠着面刹停止滚动爬行。
往往一次成功的冰落会让人大喊:这尾骨有什么用?
除了就地取材,东北人更擅长创作。
在冰面上爬了半辈子的东北老工匠,最熟悉的就是各种手工制作的滑冰工具。
他们中间的领头人是一只无法阻止一个国家冰球队主力认真跑步的独腿驴。
一块橡皮擦那么小的木头,两把铁钻,以闪电般的速度蹲着不用担心腿发麻。
不仅溜冰速度快,可以和溜冰鞋媲美,而且还非常灵活,可以实现转弯、转弯、过弯等高难度动作。一个好的滑冰运动员是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独脚驴以其奇特的外形,反人体工学的玩法,形神兼备的绰号,成为东北三省最常见的滑花装备。
在诞生一个世纪后,直到最近几届冬奥会才恢复的钢制雪地车,已经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三省延续了它的生命力。
外婆家淘汰的小炕桌,翻了个身,像旧的一样滑,时速80迈,还表演了一场“绿色环保”。
抓住抛光的桌面,来一次信仰的滑行。忽略撞见队友的负面影响,潇洒程度就上千了。
如果你想更安全,更优雅,试试滑冰马扎吧。
但是,东北人在冰上玩的小马扎,并不是你想要的换鞋凳,而是具有未来科幻感的下一代移动武器。
除了科幻,还有魔法。
东北的扫帚不仅能打扫卫生,还能让下一代有冠军梦的塑料人才反复跃过冰面。
蹲在扫帚苗上,运气好绑了底盘,再捡两根芦苇杆,谁也不敢夸,但这是哈利波特追金色飞贼。
不一定要去环球影城,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冰,就不可能是霍格沃茨。
看了东北人“出门不捡不丢”的本事和就地取材的优秀创意,可能有人会问:这东北三省为什么要捅溜冰鞋苗的窝?
先不说,这个真的没错。
就像广东人以红烧鹅为职称训练一样,东北人考试有短道速滑也不是都市传说。
在东北三省,要想上个好高中,一要靠悬梁刺股,二要玩滑。
黑龙江省不仅要求中小学开设滑冰必修课,而且3米线上滑冰是中考必考项目。
有没有发现,每年寒假前,东北各大学校都有两个溜冰鞋,一对雪橇,搞不清眼前是盐城湖还是七台河?
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也让东北三省广袤的土地,自然养出了足够多的运动员来支持中国冬奥会代表团。
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中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一枚冬奥会金牌的五虎统帅,都是来自东北的银牌。
从小习惯了冰上的速度和激情,比赛的速度是自然的。
在单板滑雪男子斜坡障碍技巧比赛中获得银牌的苏是吉林人。
他不仅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名演员。他就是《智取威虎山外向》里滑雪比大人还多的小栓子。
从CCTV6一直滑到CCTV5。
从陈露、王蒙等老将到金博洋、范可欣等新人,一代又一代的冰雪项目冠军,每一季都让东北三省的天空回荡着嘹亮的国歌。
高纬度寒冷地区常见的高颅顶和立体的眉骨,也让这里的冠军头小鼻直。
在外省市人眼里,本该是一个老人在冰冷的江面钓鱼的辽阔土地——雪,却从被冻在冰面上的那一刻起,散发出别样的生机。
长达半年的漫长冬季,让这片土地安静下来,失去了很多生机。
然而,乐观的东北老铁们的产生,不仅让东北三省的户外运动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冬天的冰面变得更加简单好玩。
虽然有人吐槽,但这么简单的设备不值一提。甚至有人调侃说,冰上运动之所以小,是因为它只属于富人阶层的金丝雀,太不可取,降低了贵族运动。
不管你说好玩也好,乐观也罢,总之在东北人心里,只要能在冰面上滑的舒服,摔的开心就好,何必在乎别的。
就像东北朋友常说的那句话:不开心就来东北滑两年,会被清零的。
库舒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