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简介
马褂最初是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它穿在长袍外面,有“长袍马褂”的美称。马褂分为多种形式,如大翻领、双翻领、琵琶翻领等。是满族骑射时穿的一种马褂,后来成为罩袍的日常服装。双排扣,开叉,齐腰,袖子略短。袍袖可以露出三四寸,袍袖卷在上衣袖子上,就是所谓的大小袖。清代沈阳满族诗人苗润龙这样形容:“长袖长衫,谓之风俗画,巧在梳妆台上放时装。谁知莲舟低,裙裾被打。”可见满族卷袖服装在当时是极为时尚的。在清朝初期,穿马褂的仅限于八旗士兵。到了康雍时代,满族男子穿马褂的习俗已经盛行,年轻人喜欢穿马褂以显示他们的军事勇气。后来因为清帝提倡骑射,所以经常奖励手下的官员穿马褂,原来是一种“礼服”。皇帝赐“黄马褂”也是莫大的荣幸。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经常穿的一种上衣。为了骑马方便,长袍外面套一件长度到肚脐、四面敞开的短上衣和马褂御寒。现在很多满族人穿的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而来的。客家人也被称为双排扣衬衫,马褂穿在旗裙或长礼服的外面。其中有些类似于背心或外套,因为穿着整齐,所以也被称为“长袍马褂”。
夹克是一种无袖外套,不同于无袖背心。翻领有三种:大翻领、双翻领、琵琶翻领。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手肘。清朝初期,只有满族人穿。由于满人强迫汉人剃发更衣,康雍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分为单、夹、纱、皮、棉。在清朝,黄马褂是皇帝专门送给禁卫军、有军事功勋的勇士和打猎成绩突出的人,代表着皇族的恩宠。所以别人不准随便穿黄色马褂。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的衣案中,长袍马褂被列为男子常服之一。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服饰条例》,正式将蓝色长袍、黑色马褂列为“国服”。
中国的大多数相声演员和其他民间艺术家在表演节目时仍然穿着长袍。民国成立后改为中山装,现在多为衬衫或西装。在台湾省,当参加正式的传统宗教仪式时,牧师和随从通常穿马褂。近年来,参加佛教葬礼的家庭成员已经从穿传统的皮马戴孝变成穿黑色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