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体育锻炼有五个原则和方法:

1,自觉主动原则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参与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形成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体育锻炼心理需求,产生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外在的行为机制。

2.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深化或改进。一方面,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类似,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可逾越。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机能有其阶段性特征。

3、坚持不懈的原则

无论从锻炼行为、锻炼意识,还是健身效果的维持,都要坚持下去。

4、全面锻炼的原则

体育锻炼要从各个方面改造人,改造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改造方式的多样性和改造过程的全面性。

5.具体原则

在体育锻炼中,一定要根据综合情况考虑参与者的身体基础、身体机能、健康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环境等,综合选择锻炼方式,安排锻炼内容,确立锻炼负荷,使体育锻炼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扩展数据:

人体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在于健康的身体,不健康的心理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生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正常健康的身体上,尤其是建立在正常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上。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推动力。

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运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短跑,要求潜伏期短,对距离和速度的感知好。几乎任何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员具备勇气、坚持、自控、不畏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友谊、快乐、同情等多样的情感。

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运动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己。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他们的能力、修养、魅力会得到清晰的展现,让他们对自己有更真实的认识。运动也有助于自我教育。

在对自我有更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更符合社会需求,更适应社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体育锻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