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姐姐的守护者》讲的是选择和爱情。

题字:

我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而被设计和诞生的。

(1)

几天前我介绍的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中提到了肾脏问题。一个虚构的关于在那里买卖人体器官的故事很吓人。

不过今天要说的电影《我妹的守护者》好像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也涉及到了肾脏。

女主角安娜只有11岁,但她妈妈强迫她把肾捐给了她十五岁的妹妹凯特。

安娜不同意,起诉父母侵犯了她的人身自由权。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开心果,都是天使。那么,安娜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残忍?

“喝杯咖啡吗?一言难尽。”

影片以小女孩安娜的告白开始。那时,她正坐在岸边,周围是缓缓流动的河水。安娜以一种极其成熟的口吻讲述了她对这个世界的使命。

她是试管婴儿。她的人生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而被设计和诞生的。

她有一个姐姐,一个患白血病的姐姐。众所周知,白血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白血患者来说,脐带血是无价的。

可以说安娜是一个工具型的人。她生来就是做姐姐的“药房”,或者说,她生来就是为了救姐姐。

她的任务是保护她的妹妹。

十几年来,为了给妹妹治病,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做了八次手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所经历的痛苦和不公。

她为她姐姐做了一切。

然而,当母亲要求她为妹妹捐肾时,逐渐长大的安娜突然意识到,她有自己身体自由的权利,她也是一个人。

或许“人生最大的发现就是发现自己”。

所以,在电影的第三分钟,安娜走进当铺,卖掉了她的项链。

在第七分钟,安娜走进了律师的办公室。她拿出项链700美元作为律师费,起诉父母“有限终止亲权”。

影片开场的第六分钟,用一个温馨的细节解释了安娜的家庭。安娜的妈妈和哥哥杰西正在玩蹦床。安娜,她的父亲和妹妹凯特坐在一起,微笑着喝饮料。与此同时,画面中不断冒出五颜六色的肥皂泡。

看起来像一个幸福甜蜜的五口之家。然而,漂浮的肥皂泡和爸爸的告白告诉我们,这个家庭是破裂的,幸福是短暂的。

故事时间,事实上,重点是妹妹凯特在重症肾移植前后。导演通过倒叙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姐姐的病史,并告诉观众莎拉因为孩子生病而辞去工作全职照顾女儿。

莎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女儿活着。

和我以前看过的很多电影不一样,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告白最多。自白会出现在动作无法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

随着剧情的发展,要么是姐姐安娜,要么是爸爸布莱恩,要么是哥哥杰西,要么是姐姐凯特。

当然,这些告白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部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肥皂泡幸福,怎么能持久!

第十二分钟,妹妹凯特生病了,呕吐,满嘴都是血。她看起来很吓人。

医生告诉父母急需肾移植。否则,凯特很快就会死去。

然后,母亲莎拉收到了法院传票。当我得知我的小女儿起诉了她。她很生气,当场和安娜发生了争执,毫不留情的给了安娜一记耳光,家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也是在这里,安娜第一次喊出:我也很重要。

在这一点上,我需要说一下我母亲莎拉的性格特点,她性格倔强,极度偏执。在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律师,据说受过高等教育,懂一点心理学。

然而,自从凯特出生后,为了照顾生病的孩子,她辞职做了家庭主妇。

作为父母,要公平,一碗水端平,爱要在三个孩子之间平均分配。

然而,她所有的注意力和激情或爱都集中在凯特身上。另外两个孩子,哥哥杰西和妹妹安娜的成长几乎被忽略。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哥哥杰西有一次晚上放学错过了校车,不得不步行回家。当我到家时,已经很晚了。杰西很担心,害怕被骂。

结果没人发现。没人在乎。他累了吗?你吃过了吗?他快乐吗?

而作为工具存在的安娜,从影片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拥抱和呵护。

凯特住院时,安娜也住院了。妈妈莎拉只看到凯特的痛苦,总是忽略安娜的努力。看来安娜应该是这样的。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让人特别担心。五岁的安娜被护士按在床上,想做手术。安娜大声喊道。妈妈,莎拉只是站在手术室外面冷眼旁观。好像这个孩子是别人家的,跟她没关系。

家庭是一个系统。当家属得不到公平待遇的时候,自然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三个孩子,凯特和血液肿瘤。杰西有阅读障碍。安娜把她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就像一个没有灯光的房间,大家似乎都不好过。

(3)

当然,影片最精彩的是母女对簿公堂。现场争吵非常激烈。

母亲莎拉直接质问安娜:你为什么不救你妹妹?

律师问莎拉:谁来保护安娜?

第八十三分钟,辩论最激烈的时候,哥哥杰西勇敢地站出来说出了真相:凯特想死。

原来安娜是在姐姐凯特的支持下走上法庭的。凯特告诉安娜,“我的一生充满了痛苦,我想死。”。

面对一个极度偏执而强大的母亲,这是两姐妹唯一的反抗方式。

十五年来,莎拉,她的母亲,放弃了一切,为凯特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凯特是她最大的希望,也是她生命的价值。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清楚,只是不肯放手。

凯特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莎拉蜷缩在凯特的病床上,陪伴女儿最后一次出行。

第97分钟是一场沉重的葬礼。

心软的观众需要准备纸巾。

这部电影之所以吸引人的眼球,不仅在于环环相扣的剧情,更在于强烈的代入感。而且故事充满情感,有超强张力。

尤其是这种亲情的抗争和抗拒,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打架之后,我打了电话。你必须坐在桌子旁吃饭。我们必须生活在一起。

戏剧《雷雨》因其强烈的情感张力而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两个家庭,三十年的恩怨情仇爆发了。家庭秘密被揭开,像飓风一样摧毁了两个家庭。长子开枪自杀了。女儿四凤触电身亡,小儿子周冲去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后妈疯了。这样的悲剧直击人心。

以及俄狄浦斯的悲剧。还记得,谁说希腊悲剧是人类所有苦难的集中表现。俄狄浦斯是命运的悲剧,即无处可逃。

因为有神谕说他长大后会“杀父娶母”。

他从小就被遗弃了。可以被一个牧羊人看到,给另一个国家的另一个牧羊人。牧羊人把孩子交给了国王。国王碰巧没有孩子,所以他愉快地收养了他们。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学了神谕后害怕了,离开了这个国家。

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在路上遇到一个很嚣张的人,他杀了那个人(他不知道他杀的是他爸爸)。

他又猜中了狮身人面像之谜。就在国王被杀的时候,他被欢迎入境,成为国王。

这个国家有个习惯。新国王想娶前国王的妻子。

不知何故,他又娶了他的母亲。

后来,真相大白了。

懊悔的俄狄浦斯刺伤了自己的眼睛。

他母亲上吊自杀了。

劳里之所以讲这两个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亲人之间。很痛,很痛,很痛。

这部电影也是。为了救一个孩子,必须牺牲另一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让人觉得很尴尬。

虽然,我觉得这位莎拉妈妈古怪又固执。但是,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你处在那个位置,你会怎么选择?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不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吗?你选择救你的兄弟还是你的姐妹?如果,你只有一次机会?

我跑题了,思绪被拉回来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尼克·卡索维兹,美国著名导演和编剧。在电影中,他改变了人物的结局。但是,在原著里,就不一样了。

电影结束时,凯特离开了。妈妈,莎拉回来工作了。我哥哥杰西被一所艺术学院录取学习。爸爸退休了,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安娜快乐地长大。

家庭生活,恢复和平。

然而,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却更为悲壮。作者安排他的妹妹死于车祸。顺其自然,把妹妹的肾“捐”给妹妹凯特。姐姐安娜永远是姐姐的“监护人”。

你喜欢哪个结局?

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朱迪·皮科特的小说改编的。

因为涉及到捐肾,亲情,友情,爱情,还有书的出版,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很受欢迎。

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于2009年6月26日在美国上映。其实是老电影了。只是剧情太过敏感离奇,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影片前后呼应,结尾,姐姐安娜又坐在河边。微笑,深情告白,片尾曲如河缓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