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朝拜凤岗珍珠娘娘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鸡妈妈”民俗活动即将以BLACKPINK登场。潮汕地区民俗活动丰富,濠江区也保留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吉岗马”民俗活动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凤岗村靠近濠江,有一座鸡一样的小山,是聚落屏障。元代中期,郑家来此打鱼定居,成乡,后改称凤岗村。凤岗村依山傍水,有农业、渔业、盐业等产业。“薄壳”是它的特长。凤岗村还因“鸡马刚”的民俗而闻名。

“吉岗马”民俗的主题是崇拜“珍珠娘娘”。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17天,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去参加它。自古以来就有“吉刚马外客”的说法。

正月十七,凤岗祭拜“珍珠娘娘”的庆典,是达濠地区乃至粤东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凤岗妈”俗称“珍珠娘娘”。因为它的精神体现,每年正月十七,除了村民,还有成千上万的外国善男善女前来朝圣。

“正月十七祭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根据村里老人的传说,众说纷纭,自古有之;第二,明清时期;第三种说法是不清楚,但是这种说法至今没有得到验证,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个谜?据说在旧社会,正月十七的祭拜活动不是这样的。正月十七,分别由永嗣、保本两家祠堂举行祭拜活动。一家祠堂每两年弄一个神圣的香炉,各自请“珍珠娘娘”到自己的祠堂里祭拜。战争和文化大革命都中断了。文革后,恢复了凤岗马的祭祀活动,并打破了上下祠堂分别举行的传统,在现在的珍珠娘娘庙举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拜者,神灵要什么给什么(这个有点迷信),外地人都来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宗教、民俗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对“凤岗马”的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珍珠娘娘庙”位于吉岗山腰北侧,面朝濠江(古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四面树林环绕,前有一潭,左右各有一口井,风水上很美。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项民俗活动的特点是:

1.生活桌席:在祭祀活动中,珍珠皇后的神龛前有丰富多样的供品。这种场景在潮汕其他地方的迷信活动中并不少见。独特的是,在“凤岗马”的祭祀活动上,还有几只活的鸡鸭鹅。这些家伙,在人群的围观和鞭炮声的轰鸣下毫不畏惧,还在桌子上悠闲地走着。有人会问这些活的鸡鸭鹅有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有什么作用?都是普通家庭养的。它们只在参加宴会前由珍珠皇后订购,朝圣结束后归还给它们的主人。他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摆设,他们的主要使命是为珍珠皇后当卫生检查员。桌子上摆着几百个供品,发现不干净的供品会绕着桌子走一圈,把它们翻过来。村里有规矩。朝圣结束后,不会被打翻的供品会分发到村里每家每户,安全食用!被活鸡活鸭抬过的供品,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有一次在一个饼里发现了一根显花针,头发留在了一个“基板”(这种饼)。

2.连天烟花:政府禁放烟花爆竹前,正月十七凤岗鞭炮声不断。你在现场呆一两个小时,就知道它的特点了。许多崇拜者有放鞭炮的习惯,这是一个好迹象——它正在蓬勃发展。祭拜的时候,献上一串鞭炮,看他们的鞭炮是不是在鞭炮石的枪架上响。你是连续弹还是间断弹?就这样,整天鞭炮齐鸣,叹息壮观!太可惜了!现在没有那样的风采了!

3.酥糖塔:祭祀活动的桌子上也有酥糖塔。酥糖塔由酥糖制成,形似塔。酥脆的糖塔大多是村集体、“回”(汉族的一小群人)和外地单位定制的。以前会间有竞争之风,每年都互相竞争谁的酥糖塔高。脆皮糖塔一度发展到5、6米高。这在潮汕地区也不多见。

4.第一根香:所谓“第一根香”,是凤岗村民在正月十七这个吉祥的日子里,献上一根大香之后的第一根香。据说因为“第一香”能给调香师带来好运,所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竞相插上“第一香”,以求新年好运。董事会应该禁止在村子里种植熏香。当向村民敬香的仪式结束后,争夺第一香的人群就会蜂拥而至,场面十分惊人。

5.挤石门:去过拜神的人都会记得,要在人群中挤过一个石门,才能进入拜神场地。这个石门是由两块天然的石头夹在一起形成的,只有两个人可以同时通过。在正月十七,成千上万的人在“凤岗马”崇拜活动期间从这个大门前挤过去。关于这个石门村有很多传说。左边的石头叫“龟石”;右边的石头叫“蟹石”,因形似一只乌龟和螃蟹而得名。海龟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螃蟹被认为是健康的象征,所以这个石门有长寿的比喻。

在"凤岗马"的祭祀活动中有许多传说和内容,如:乞丁子、拜大红壳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