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士心理营养札记
于是,我向外看了看博士的心理营养林,这使我渐渐感到平静。所以摘录一些亮点分享一下。
林蔡文博士常说:养孩子有什么难的?如果把孩子养到鸡犬不宁,十有八九是方法不对,观念不对!好吧,现在也许是个改正的机会。
1.五大心理营养,“喂”健康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就像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他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寻找,从而导致各种情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一种心理营养:无条件接受
0到3个月,孩子刚出生,他需要的第一种营养叫做无条件接受。
这个新生儿非常脆弱。他自己找不到食物。他不得不等待他的父母来养活他,需要他们的父母来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其实宝宝什么都懂,只是不会说话,必要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来表达。
当需求表达如此不清晰,未来的一切如此不确定的时候,他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你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孝顺?你看不出来我好看吗?你不知道我好不好?但你只要尽力满足我,爱我,哪怕你什么都不懂!”这就是孩子渴望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心理营养之二:此时此刻,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0 ~ 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65438号+0。即使你很忙,即使你身体不舒服,如果你发现我又饿又病,你会立刻放下一切,先满足我。这样,我就会知道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对于妈妈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生完孩子后,母亲会分泌一种叫做propranolamine的物质,让母亲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奶水;心理上,提供无条件的爱。在母亲眼里,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没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
但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在宝宝0 ~ 3个月的时候,母亲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身体没有正常分泌丙胺,那么父亲就会承担起这个任务: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都把精力花在吵架上,照顾不了孩子,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另找一个人来代替父母原本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在儿童心理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人。这个人的育儿态度和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个人是孩子们自己选的。第一个也是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做不到,他可能会选择爷爷奶奶、老师或者其他长辈。
从这个人身上,孩子希望被无条件接受,成为这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意义重大的另一半”,他会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寻找,直到找到为止。等他上了小学,就会去找小学老师。到了中学,他会很早就找女朋友,谈恋爱。
他非常想弥补自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能把自己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他找不到,他就带着这种期待长大,带着这种期待结婚。结婚的时候,他总会问:“我在你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我问了又问:“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吗?”如果我任性,坏,可怕,你还会那样爱我吗?“他会一直寻找这个答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出现很多问题。他不能尽全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会遇到很多麻烦。
第三种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一个阶段——想要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原本与母亲相连,出生时经历了身体上的分离。从4个月到3岁,孩子与母亲或父亲割断心理脐带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做不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心理营养: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建立上,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因为孩子分离的主要对象是母亲。如果母亲状态稳定,孩子自然会经历这段分离期,获得安全感。那么,一个母亲怎样的状态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一个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母亲是很难平静的。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很容易失控。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妈妈就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一个母亲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在面对孩子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喜欢做我们“认为”对孩子最好的事情。其实,一个稳定平和的母亲,只要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孩子,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我们会发现,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时不时跑回妈妈身边,让妈妈抱抱他。这个时候她妈妈只会开心的抱抱他。拥抱后,孩子感到安全。如果他想下来,就让他自己玩,不要打扰他。他邀请你玩,你就陪他玩。顺其自然吧。当孩子有安全感的时候,他会试着分开一点。当你觉得更有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分开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就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一个自然过程。不断的离开,回来,离开,再回来……直到你成为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相比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好,就接孩子去玩,去亲亲;她心情不好或者忙的时候,孩子来了,她就说,走,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总是烦父母,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时候得不到满足,而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太大需求。父母关系好是孩子最想要的,能给他安全感。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互相指责,孩子就会害怕,当他无法表达自己的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奇怪的行为表现出来。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最初几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些孩子在四五岁甚至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会拉着父母的衣角。想上学的时候,他们不会抱着门出门,因为他们无法独立,无法分离。能分开的人,是能“靠感情连在一起”的人。如果孩子在这段辛苦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他可以用情感与他人保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焦虑和恐惧。然后他天生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这个阶段,是养孩子最麻烦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说“可怕”?是因为失散的孩子想要独立,但是又无法和母亲完全分离。这个时候,孩子对妈妈的要求就特别高。因为他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回应他的行为,但是如果你真的帮他,他也不同意,因为他太渴望独立了。所以,两岁的孩子经常会说两句话:“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叛逆”,我们应该采取“温柔而执着”的态度。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大胆去闯。当真的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温柔而执着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行为,“温柔”是指我们在制止孩子的时候,不会有评判和指责的情绪。
第四种心理营养:肯定、赞美和认可
当孩子进入4-5岁阶段,有了“我”的意识,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表扬、认同。
如果母亲在给人安全感方面比父亲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的部分,爸爸比妈妈更重要。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可和表扬,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女儿,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儿子,我很喜欢你,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孩子”,孩子会记住这句话,并快乐一生。
如果父亲愿意欣赏孩子,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父亲好爱你”,孩子就会想:“我很好,父母也觉得我很可爱”,这样他就会充满自信,这种自信真的来自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孩子自信了,认为自己有价值了,就会有一个新的我,明白“我是谁”,才会有信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
所以,请爸爸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愿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有了父亲的肯定,一个女孩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她作为女人是有价值的。而一个男生也会觉得作为儿子,他的男性角色很好,是一个很好的男生。换句话说,父亲在性别认同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第五种心理营养:学习、认知和模型
6-7岁的孩子需要特殊的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型。在这个时期,必须有一个人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这个模型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遇到困难怎么办?心情不好怎么办?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一个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这种学习来自于一个模型。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型是他的母亲或者父亲: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怎么解决问题?以后这将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模式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