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话、手机、数字电视等)的过程。)实现政府信息数字化、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的目标。从方法上看,也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按照可能和效率的原则,在网络上优化、整合、重组其内外部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束缚,为公众和自身提供集成、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一般来说,电子政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享受授权的实时信息交流;第三,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和决策。第三部分是电子政务成功的外在表现,其基础是第一、二部分的效率和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所以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以上三部分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电子政务项目的实践使人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是实现政府公共平台和信息共享。为了实现对企业和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几乎没有一个电子政务项目与“上、下、左、右”无关。消除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几乎成为每一个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最艰巨的挑战。目前,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组织机构上看,一些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如法国政府的“电子与通信技术局”、意大利政府的“科技与创新部”和爱尔兰政府的“联络局”,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间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从电子政务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用于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府信息。二是提供在线服务。三是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库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第四,内部办公电子化。会议通知、信息传递、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五是提供保障。

第一,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电子政务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纵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政府统一规划,制定技术标准。

1993年美国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愿景,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做出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了绿皮书,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做了系统的规划,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工业部长在1994中提出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其中以政府信息化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1993年,日本制定了《推进行政信息化行动计划》,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推进行政信息化基本计划》,由内阁于1994年通过;第二个层次是促进行政信息的行动计划,由行政信息省际委员会在1995中通过。第三层次是各部门提出的推进行政信息化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新加坡最近提出了2003-2006年电子政务计划2,旨在使电子政务对公民、客户和政府更加方便。

2.设置专职机构,对政府业务进行分类,整合业务流程。

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信息和通信发展管理局,专门负责电子政务的整体和协调发展,并组织成立了由各大委员会、局等机构组成、有跨部门委员会参与的国家电子商务行动委员会,协调和推动电子经济、电子政务和电子社会目标的实现。

1994中,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集团”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政府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注重电子信息服务的开发和整合,并提出根据人民的便利性组织提供政府信息,以帮助公民“一站式”获取。加拿大将电子政务核心信息的基本框架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同性电子商务信息的基本框架和服务;二是单一窗口的创新举措,即“两站到底”服务中心的支持服务;三是网络合理化和管理服务,如各种通信服务、网络管理主控中心服务和骨干网服务;第四,数据处理设施管理服务。

3.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

美国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和简单的事务处理;第二阶段,进一步开发门户网站,提供更复杂的交易处理,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度逐步提高;第三阶段,实现政府业务重组,建立集成系统和复杂技术系统;第四阶段,要建立适应性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互动沟通和服务。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按照美国的计划,到2005年将有35%的政府处于第二阶段,到2010,大部分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改造。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实施。

4.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有效保护。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是许多国家在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许多国家制定统一的隐私保护标准(如隐私保护法)、数字签名标准,以及针对不同敏感程度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加密标准,以确保政府收集的公共信息得到安全的存储和维护,不会被非授权人员获取,这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在实践中,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联邦政府的任何信息系统在通过隐私保护评估并向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提交评估报告之前,不得开始收集公共信息并投入使用。1998年,新加坡政府对1993年颁布的《计算机滥用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三个新罪名:干扰或妨碍合法使用的行为、进入计算机系统实施犯罪的行为、泄露访问网络密码、非法获利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行为。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信息安全指南》、《电子认证安全指南》、《电子交易法》、《电子交易执法指南》和《电子交易(认证)条例》等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5.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电子政务的范围和效率。

电子政务的市场化是世界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投资日益成为电子政务资金的重要渠道。新西兰政府强调,与私营企业的密切伙伴关系是电子政务成功的基本要素。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墨西哥政府通过与私营电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解决政府联网问题。南非的电子税务系统是由南非政府税务总局和私营企业共同建设的。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其收益和风险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做到了政府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在2003-2006年的电子政务第二步计划中,新加坡对以电子政务形式完成相关政府服务活动的人员给予优惠服务费,以鼓励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

6.提高全民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电子政务需要公务员、公民和企业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全体公民对电子政务的应用能力。在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之前,英国政府领导人针对政府人员的具体需求,及时组织培训,其后备力量的储备也是通过教育系统完成的。为了提高民众的信息素质,韩国政府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全民信息教育计划”,包括家庭主妇、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甚至少年拘留所和训练中心的犯人,都应该参加全国范围的信息普及教育,以弥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第二,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电子政务与中国政治制度和国情的关系

电子政务应该适应中国的具体政治情况。电子政务不是空穴来风,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局势,只能由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使用。长期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不断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局面。

建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条件。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一方面,由于政府是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所有者,也是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洁、精简、高效的政府。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决策活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信息化不仅可以做政府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2.电子政务建设速度与政权改革进程的关系。

电子政务的建设速度原则上要适应政权改革的进程,按照技术可能、方法可靠、条件成熟、工作有利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政务。应该说,通过近几年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在技术层面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方法上也形成了由易到难的策略,从政策信息发布到办公程序联网、互动办公。随着电信资费的降低、计算机设备价格的降低和网络知识的普及,电子政务的条件会越来越好,电子政务的推进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推动。

在设计上,根据政体改革的现状和取向,对于成熟稳定的政务,首先要实现电子政务,同时在政务的内容空间和技术应用上留有余地,以随着政体改革不断拓展和完善,降低改革成本;此外,体制改革还应充分考虑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优越的个性化服务特点,积极在改革中运用电子政务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提高电子政务的水平和效率。

3.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关系。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观念的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首先,或者更重要的是,国家公务员的观念、态度、作风和行为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从管理人民到服务人民的转变。

体制安排。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需要一个良好的、自我完善的制度安排。所谓好的制度安排,就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持续的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好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包括各种缺点。在制度设置上,要注重其自我完善能力的建设。

工作对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工序的绩效有显著差异。在管理型政府中,公务员服务的对象是上一级领导,他们对领导负责;在服务型政府中,公务员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统一的,公务员能否对服务对象满意是评判其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此时,上一级领导的工作就是督促检查下一级的工作是否符合政府的工作目标要求。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效果是反映政府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特征。有效的政府工作要能抓住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钢用到刀刃上。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领导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需要从领导干部的选拔入手,落实到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实现动态竞争管理,保持永久活力。

4.信息透明度与政府信息保密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应该说,政府信息有很多种,有些属于国家军事和政治安全,有些属于政府工作的决策过程,不需要公开,有些属于政府官员的个人隐私,比如工作路线、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亲属工作单位等。政府信息的透明应该是政策、政府部门办事程序、负责人姓氏、编制材料等的透明。是根据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安全有权限有责任的政府信息的透明,而不应该是所有信息的透明。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保密的内容将减少,其严格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长远来看,政府信息的透明将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为信息的透明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减少了信息的差距,最终趋于平衡。均衡的信息占有,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政府管理中,其利益分配也会趋于均衡。利益均衡分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短期来看,各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不平衡的,信息的透明会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如果这种分配不是最优的,利益减少的一方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特别是当这种不平衡预期是一种长期状态时,必然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电子政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导致利益再分配的信息,在对后果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步骤、有步骤地实施。

5.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经济活动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基本状态,经济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未来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它必然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对象之一。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采取适当、高效的干预方式,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是电子政务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为电子政务提供新的研究课题,人们的生活将在相互促进中更加灵活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