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前减肥,70岁后增重。有这样的说法吗?
七十不留,八十不留吃饭,九十不留坐。“七十不留,八十不留饭,九十不坐”是流行的民俗。在很多地区,人们认为70岁以后,如果老人去亲戚或朋友家,主人家不应该强迫他们留下来;80岁以后,不要强迫他吃饭;90后,如果老人想走,就不要再让他坐了。如果违背了这种普遍的信念,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和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尊老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民俗看似与传统美德相悖,但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和人类生育衰老规律来看,也是合理的。中国人有传统的赡养顺序和为父母和没有亲生子女的丧偶老人而死的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靠自己的儿子养活的。如果儿子先于父母去世,由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一个干女婿上门,女婿和女儿* * *赡养到死,这叫“招女婿养老”。另一种情况是,女儿出嫁后,和没有子女的老年夫妇一样,别人的养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这种传统赡养令的特点是,老人从不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居住环境,从熟悉的居住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安度晚年。这种传统的赡养顺序给中国的老人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就是非常重视自己最后的死亡地点。完美理想的目标是死在自己家的第一个房间里,也就是自然死亡。在中国传统的赡养秩序中,孝顺是作为赡养者的子子孙孙的道德准则。“孝”就是全心全意赡养父母;“顺”是指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的愿望是死,子女当然要遵从老人的意愿。对于儿孙来说,只有老人能如愿而死,才能被舆论视为符合“孝”的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人的儿孙与被赡养人父母的意愿是一致的。70岁以后,人到了暮年,随时都有可能生病死亡。如果出门在外,死在异国他乡,死在亲友家中,是违背老人们的意愿的。其次,赡养老人的儿孙会因为不孝,让老人外出,死在外地,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舆论的批判。再次,接待老人的亲朋好友会因为老人在自己家里不幸去世而产生很多尴尬和困扰。显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所以,老人到了70岁以后,他们的儿孙们都想尽办法劝阻老人不要在亲友家走动。亲戚朋友不欢迎老人去他们家。当然可以。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亲属与老年人没有亲属关系。这种老人与亲人之间的亲情和情感交流,遵循着民间尊老敬老的另一种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要主动去看望前辈,晚辈要主动去看望老人。即使有这样的亲情和情感交流机制,作为儿孙,他们也不希望老人出门。但由于家庭矛盾、亲友失踪、大年初一拜访比自己年长的长辈等特殊情况,老人外出走亲访友的现象仍很普遍。这种情况下,亲戚朋友会想办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者通知儿孙尽快来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坐”的信条对于出门的老人来说,意味着年龄越大,出事的可能性越大。人们说违背这个信条会带来厄运和灾难,主要是说如果老人出了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