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失败”
在近两年的孵化工作中,作者孵化的团队有16个,成立半年后存活的有7个,成立1年后存活的只有4个,其中一个被技术收购,一个未融资但已实现收支平衡,一个能马上拿到天使投资,最好的一个很快拿到A轮融资。从12个失败的项目和4个相对成功的案例中,笔者总结出10大学生创业的教训:1。学生不应该是一个重上下游对接的产品。云技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他的目标是帮助你瘦下钱包,把所有的优惠卡、会员卡和积分卡放在一个app上。但是这个项目最终失败了。原因是:这是一个资源导向的项目。他们相当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何况他们需要大量的商家在你的app上注册更新。后者是需要大量社会资源的短板,大学生往往不是靠努力就能弥补的。所以大学生节目一般只和一类用户做对接。比如脸书本来只面向大学生,超级课程表只面向大学生。2.如果你的创业方向不是你的爱好,请慎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话也说得像座大山。最靠谱的学生项目首先来自创业者的兴趣爱好。一个不爱读书,但做的是爱书人之间的兴趣社团的团队;一个自己不玩游戏,却用异想天开的方式玩游戏的人。真正进入一个行业,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要了解新的概念,用户习惯和潜规则。时间是创业最大的成本。你能兼顾进入一个行业和做你的项目吗?在大学生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产品控制和设计能力的知识以及对人性的理解。大家带着一股激情,从最熟悉、接触最频繁的方面入手,找到流程中麻烦、不方便、尴尬的地方,利用互联网和技术优化流程,让大家(用户)的生活更美好。是的,无论app还是网站,都只是一种优化的方式(这是一个月前理解的,最近我对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有了新的理解),并不是生活的主题。3.人员稳定是学生团队最大的杀手锏,团队负责人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中之重。在每个团队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六个月,超过一半(9/16)的团队都有人员变动。回顾文章开头的数据:创业半年(9/16)失败的团队数量多少是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数据的团队并不重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知道,团队中的一个成员,因为个人发展目标,不在这里。半年或一学期后,他们会因为现实的压力(保险、考研、托福、GRE)而选择放弃。而且因为这些成员承担了项目的重要部分,项目不得不暂停。除非,团队本身的执行力很高,6个月内就把产品做出来了。这个很难。详见第4点。半年后,项目的产品出来了。此时正是组长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项目的成败也取决于组长。队长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部分技术工作,市场营销,战略发展,团队协调。半年后,产品面向用户,面向市场,技术研发成为次要因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项目获得一个好的数据,好的口碑,甚至好的收益,这就需要团队负责人有超强的前瞻性,指挥团队成员的工作。一个好的项目,他们的队长无疑是出类拔萃的,让人觉得nb。4.第一次做项目?不用想太多,积累经验就好。当初我以为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即使是第一次做项目,也能创业成功。但事实告诉我,学生经验不足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进度无法保证,时间表无限拖延,一个学期(半年)没有做一个demo,导致团队涣散解散。16项目中,有7个团队第一次做,只有1个团队活了下来(XL-View)。幸存的队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过一次团队休克。还好负责人和我及时重组了队伍。所以,想加入或者组建创业团队的同学们,看你们团队之前有没有集体项目经验(不是学校的创新实践项目),但是有没有承接过外包?你做过其他项目改造吗?如果没有,你是真的想在这个团队工作。不要太自大。第一个项目,先练手。5.太多的社交、电商、平台类的同学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但这个愿景也是他们目前的目标。这导致愿望太美而无法实现。他们描述了项目最常见的三个词:社交、电商、平台。没有一个项目是这样诞生的。这三个字只是你未来发展的方向。任何视觉都是一步一步叠加的。一开始,脸书只是一个Facemash(谁比两个人更美),没有社交,没有分享,没有登录。只有两个按钮,A漂亮或者B漂亮。脸书也是基于这种反复迭代、改进和修订。推特也是。这些故事可以在网上找到。缺乏将愿景提炼为核心功能的能力。只做一个核心功能,可以让你专心把这个功能做到最好。一个100%优秀的函数无疑比10 10%的函数更有吸引力。创业就像一群人争地盘。你可以选择像绅士一样优雅,掏出手帕擦枪尖,讲究仪式,而小流氓上来挥挥拳头,动手了。Liveordie,做出你的选择.想想这句话背后的镜头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