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做这些13的事最疼!如果你想度过炎热的夏天,你应该知道这些知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也是养生的重要时间。

但是,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养生书”可能是错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健康误解伤害到你!

误区一:阳过度温热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话,但真正理解它含义的人并不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夏天“暖阳”。

特别是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或者体内阴虚发热的人来说,夏天吃生姜往往是“火上浇油”,不仅没有养生作用,还可能引起上火。

夏天喝羊肉汤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夏季温阳往往只适合阳虚体质的人,这类人通常有以下表现:

头身:面色白黯,肌肉柔软,怕冷,尤其是胃、背、腰、膝,手脚冰凉,舌质淡嫩,耐夏不耐冬,易受风、寒、湿。

饮食:温热食物。

睡眠:困倦困倦,情绪低落。

心理:内向安静。

排泄:大便稀薄,易出冷汗。

误区二:过度运动

“冬练三九天,夏练三天”受到很多热爱健康的人的追捧,很多人出汗后依然坚持锻炼。

众所周知,出汗会损害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盛夏一定不能过度运动,因为出汗会导致血液粘稠,容易导致心脏病、脑梗塞等疾病。

三伏天,养生要以避暑为主,清静养心,多静少动。

三伏天的锻炼必须避开高温,在凉爽的地方和凉爽的时间进行。可以尝试步行运动,每天步行30分钟到1小时,微微出汗为宜。

误区三:盲目喝绿豆汤

喝绿豆汤解暑,是夏季最常用、最有效的保健方法。但是,每天喝大量的绿豆汤,即使是喝水,也是过量的。

因为绿豆汤性寒,长期饮用容易伤脾胃。一般来说,绿豆汤一周可以喝2~3次,每次1碗。

另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阳虚或体寒的人,如果出现四肢冰冷、腹胀、腹泻等症状,就不应该喝绿豆汤,血虚、血虚的人也不适合喝绿豆汤。

误区四:只防暑不感冒。

三伏天防暑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夏天不需要防寒。尤其是夏天喜欢吃冷饮、吹空调的人,更要注意“防寒”。

首先,一定不能24小时吹空调。从室外回到空调房时,最好先把空调调到较高的温度,再逐渐调低,让身体慢慢适应。

其次,出汗后不要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处于散热状态的毛孔迅速闭合,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有些人甚至会因为脑部血管受到寒冷的突然刺激而收缩,出现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甚至昏厥。

1.避免开窗。

首先,潮湿、闷热、通风不良的房间更容易导致中暑。其次,室内即使开了空调,如果不能定时开窗换气,室内空气质量也会变差,还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2.不吃“饭”

如果三伏天只吃水果蔬菜,因为食欲不好而拒绝正常进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建议:再热也要注意营养均衡。胃口不好的时候可以换个口味,但是忍不住要吃。

3.避免冷风直接吹

直接对着空调吹颈椎,会使颈背部肌肉发冷,容易引起颈持续痉挛、腰酸背痛等问题。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最好不要对着肩膀和后背的空调直吹。如果直吹不可避免,可以披上披肩御寒。

4.避免大口喝水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循环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危险。

建议:一次最好不要超过200 ml,温水更好。平时可以多次少量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

5.不断避免冷饮

适当吃冰淇淋和冷饮可以解暑,但吃多了会伤身体。

长期过多的寒性食物入胃,会使胃黏膜下的血管收缩,黏膜层变薄,可能导致黏膜水肿、糜烂,从而诱发胃病。

避免出汗

保健要顺应自然规律,该出汗时就出汗,因为出汗不仅有助于排出体内积聚的寒湿,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建议:晚上出去走走,微微出汗对身体有好处。

7.避免缺少午休时间

三伏天应该晚睡早起,但是熬夜不是熬夜。你最好在24点前睡觉。

另外,建议有条件的朋友中午小睡一会,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发生。

8.避免情绪激动

炎炎夏日,人难免会浮躁。但总是情绪化,会伤害身体。

比如生气的时候,血压必然会升高,血管和心脏部位的压力比平时高3倍以上,对心脏也是有害的。

9.避免总是吃剩菜

夏季剩菜如果放置时间长,容易产生亚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即使高温加热,也无法消除这些毒素。在临床上,夏天吃隔夜菜引起的问题并不少见,从腹痛、腹泻、呕吐到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