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海权论鼻祖马汉
1805年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叫奥斯特里茨的地方,爆发了一场16万大军参与的战略战役。此战之后,拿破仑彻底粉碎了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兰西帝国依然巍然屹立。
90年后,在美国罗德岛海军学院的讲台上,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军战略讲师正在侃侃演讲:
“拿破仑战争证明,大规模战役是决定陆战胜负的最有效手段。海战呢?我们也需要这种战斗来倾注我们的军事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夺取制海权!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海上奥斯特里茨’!”
马汉的声音不高,却震撼了世界。“海上奥斯特里茨”已成为海军元帅和身着各国军装的海军将领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又过了21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马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然而,这场壮观的战役并没有发生在他的理论发源地美国海域,而是发生在他名声并不是很响的欧洲北海一角日德兰半岛。正是因为这场战役,日德兰的名字永载史册,马汉的理论开始广为人知。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20xx多年前就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数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甚至美国今天在世界上的主导力量都是建立在海权基础上的。
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是美国历史学家和海军军官。他发现人类在海上的流动性超过了陆地。他在研究了大英帝国长期统治世界的历史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论”。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洋强国决定国力,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成为世界强国;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多的海军基地,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上通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力量=实力+地位,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注重“海上交通线”、“中心地位”、“内线”;海军必须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出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重印了30多次,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和阐明了海权概念,这一概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在当时的世界和后世的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马汉是一个紧跟时代,推动时代发展的伟人。
马汉有20多部海权理论著作。马汉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主宰海洋,美国应该与有血缘关系的英国合作,建立同族对海洋的统治。马汉明确表示,他的海权理论是为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并公开称之为“强权即公理”。马汉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为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基础。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上个19世纪,美国的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跃升至第三,仅次于英法。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二战末期,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和468艘各型舰艇。
鉴于马汉对美国海军战略的重要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时至今日,强大的海权仍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基础,马汉的海权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90年代末,西方国家海军建设支出占国防支出的比重较大,美国为30%,英国和日本为23%,法国为14%,意大利为13%,德国为12%。归根结底,海军还得归功于马汉海权理论的开创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