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分子活性肽第一章小分子肽第四节小分子肽的营养吸收机制

根据传统的蛋白质营养学理论,动物摄取蛋白质时,首先通过蛋白酶等内蛋白酶的作用降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寡肽,然后通过羧肽酶、氨肽酶等外切核酸酶的作用被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肽只是蛋白质消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没有特殊的营养意义。

琼脂(1953)首次证实肠道可以完全吸收二缩水甘油。然而,由于传统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的影响,学者们不容易接受其他吸收方法。此外,由于二缩水甘油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2-肽,其分子量非常小,因此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没有被认识到。直到20世纪60年代,Newey等人首次提出小肽可以被完全吸收的观点。Hara等(1984)在小肠黏膜细胞上发现了小肽载体,进一步证实了小肽可以通过小肠黏膜细胞直接进入循环。20世纪90年代,小肽载体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逐渐被认识。

已知研究发现,小分子肽的营养吸收机制至少有以下十个特点:

(1)小分子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

传统上认为,只有游离氨基酸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终产物大部分是小肽,小肽可以完全通过肠粘膜细胞进入人体循环。

(2)小分子肽吸收快,能耗低,载体不易饱和。

发现哺乳动物对肽中氨基酸残基的吸收速度快于游离氨基酸。Hara等(1984)发现大鼠体内蛋白酶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吸收强度比相应的游离氨基酸吸收强度高70% ~ 80%。Daneil等人(1994)认为肽载体的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实验表明,小分子肽比氨基酸更易被机体快速吸收利用,不受抗营养因子干扰。

(3)小分子肽被人体充分吸收。

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分子肽不仅吸收快,而且吸收效率高,几乎全部被机体吸收。

(4)小分子肽以完整的形式被吸收。

小分子肽在肠道内不易进一步水解,可完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小肽可以直接参与组织蛋白的合成。此外,小肽还可以被肝、肾、皮肤等组织充分利用。

(5)小分子肽的转运机制与氨基酸有很大不同,吸收时不存在与氨基酸转运竞争载体或拮抗的问题。

已知小分子肽有三种转运系统:

第一种是pH依赖的H+/Na+交换和转运系统,不消耗ATP。

其次是依赖于H+或Ca2+的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

第三,它是结合谷胱甘肽(GSH)的运输系统。

(6)由于避免了游离氨基酸在吸收中的竞争,小分子肽可以使摄入的氨基酸更加均衡,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对于消化系统不成熟的婴幼儿,对于消化系统开始恶化的老年人,对于急需补充氮源但又不能增加胃肠功能负担的运动员,对于消化能力差、营养缺乏、体质虚弱、体弱多病的人,以小肽的形式补充氨基酸,可以提高氨基酸的吸收,满足机体对氨基酸和氮的需求。

(7)小分子肽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

例如,当赖氨酸和精氨酸以游离形式存在时,它们竞争吸收位点。游离精氨酸倾向于降低肝脏门静脉中赖氨酸的水平,但当它以肽形式存在时,它对赖氨酸的吸收没有影响。以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混合物的形式吸收,是人体吸收蛋白质的最佳吸收机制。Lenoard等人(1976)研究表明,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疾病患者不能吸收游离的中性氨基酸,但可以吸收肽结合的中性氨基酸。

(8)小分子肽能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小分子肽可与钙、锌、铜、铁等矿物质离子形成螯合物,增加其溶解性,有利于机体吸收。研究证明,生物体消化过程中形成的酪蛋白磷酸肽(CPPS)能促进钙、铁、锌、锰、铜、镁和硒的吸收。这是因为钙、铁等金属离子只有溶解在肠黏膜中,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而小肠的环境是碱性的,钙和铁容易与磷酸形成难溶盐,大大降低了钙和铁的吸收率。CPPS可与钙、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可增加小肠内可溶性钙、铁的浓度,从而增强肠道对钙、铁的吸收。

(9)小分子肽被人体吸收后,可直接作为神经递质,间接刺激肠道受体激素或酶的分泌。

(10)小分子肽能促进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小分子肽可优先作为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发育的能量底物,可有效促进肠道黏膜组织的发育和修复,从而维持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参考

[1]李咏。肽临床营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

冯秀燕,季承。寡肽在蛋白质营养中的作用[J].动物营养学杂志,2001,13 (3): 8-13。

张志勇,王晓明,等.氨基酸主动选择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2002 .生理学家。, 1953, 121 (2): 255-263.

二肽在有意吸收过程中的细胞间水解[J].生理学家。, 1996, 152: 367-380.

[5] Daniel H .有意肽转运的分子和综合生理学[J].生理学年度修订。, 2004,66: 361-384.

[6]张志平.多肽类肠溶制剂的生理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临床实践中的营养,1990,5:231—237。

[7] Hara H,Funabili M,Iwata,等.无约束条件下大鼠的小肽门静脉吸收[J].J Nutr。,1984,114:1122—1129.

[8] Leonard J V,Marrs T C,Addison J M,等.哈特努普病中氨基酸和肽的肠道吸收[J].儿科研究,1976,10(4):246-249

李冠南,夏雪娟,龙耀航,等.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动物营养学杂志,2014,26 (1): 17-25。

[10]王春燕,田金强,王强。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1(13):307-311。

李世民。食源性活性肽与降血压的研究进展[J].老年保健,2008,14(2):125-127。

生物活性肽序列数据库[J].自然科学学报,1999,43:190—195 .'

[13] Shin Z,Yu R,Park S A,等. His-His-Leu,一种来源于朝鲜豆酱的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抑制肽,在体内发挥降压活性[J].农业食品化学杂志。, 2001,49 (6): 3004-3009.

[14] Hirasawa M,Shijubo N,Uede T,等.整合素在人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蛋白和内皮细胞粘附的能力[J].癌症。,1994,70(3):466—473.

[15] Florentin l,Chung V,Martinez J,等. tuftsin(Thr-Lys-Pro-Arg)和一些类似物的体内免疫药理学特性[J].方法寻找临床药理实验。,1986,8(2):73—80.

[16] Tsuchita H,铃木T,Kuwata T .酪蛋白磷酸肽对生长期大鼠从钙强化牛奶中吸收钙的影响[J].营养补充剂。, 2001,85 (1): 5-60.

任发政章昊。天然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8,29 (4): 443-447。

[18],严,。大豆活性肽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 (5): 208-211。

[19]荣建华,李晓丁,谢碧君。大豆肽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11):118-120。

[20]崔健,李兆龙,洪小英尹.自由基生物抗氧化与疾病[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 (6): 9-2。

[21]陆蓉,王卓。小分子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 (3): 499-502。

[22] Chène P,Fuchs J,Bohn J,等.一种含有p53-hdm2相互作用的小的合成肽刺激肿瘤细胞系中的p53途径[j].j mol biol。, 2000,299 (1): 245-253.

[23] Issaeva N,Friedler A,Bozko P,等.通过设计的肽拯救癌细胞中肿瘤抑制因子p53的突变体[j].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03,100 (23): 13303-6503.

[24]朱维明。临床营养角色的转变:从营养支持到饮食治疗[J].肠外和肠内营养,2009,16 (1): 1-3L。

裴欣荣,杨芬月,张兆峰,等。海洋胶原肽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 (4): 235-238。

[26]梁瑞,张兆峰,赵明,等.海洋胶原肽对剖宫产大鼠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J].中国龚* * *卫生,2010,26(9):1144-1145。

[27]王柱青,李八方。生物活性肽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医学杂志,2010,29 (2): 60-68。

[28]何平均。抗肿瘤寡肽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4 (4): 288-290 .

[29]孙立春,考伊·大卫·h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4,35 (5): 55-60。

[30]方宏,骆敏,盛勇,等.多肽的降压作用:一种新的药物替代物?[j]。肽,2008,29(6):1062-1071。

聂,许。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J].药学进展,2014,38 (3): 1: 6-202。

32李晓雨。安泰胶囊的免疫增强和保肝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讯,1999,16 (2):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