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分享|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2020年3月13日星期五。我们家长学校分享的第42天,第6周分享。

有一天,我二宝在玩他爸爸的手机,不小心掉了。父亲大吃一惊,随口喊道:“哦,我去!””结果,手机砸到了鲍尔的脚。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痛苦地哭了。我和奶奶赶紧检查了一下伤势,也没什么大碍。过了一会儿,鲍尔停止了哭泣,但他仍在抽泣。我听见他流着泪奶说“哦,我去”。总之,我们都被逗乐了,紧张感消散了。奶奶笑着说:孩子真是父母的镜子。

前几天我们的日常分享里有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原作是什么样子,复制品自然会被复制。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文案感到不满意,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抱怨文案,而是去检查一下原作有什么问题。所以,教育好孩子,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修行的过程。这种做法不仅完全可以接受,也是我们成长的决心。

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参与。教育从来都不容易,正如《管子·全秀》所说,“一年之计,如一树之谷;十年规划无非是树;终身计划无非是一棵树。“人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养宝宝是教育人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让自己成为你希望宝宝成为的样子。只有你先变成那样,宝宝才能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有段时间看论语,一天一篇,小程序打卡。一开始大宝只是好奇,后来就主动参与了。他在学校学《论语》,除了作业要求,我没发现他在家看。听说我读了《论语》后,他总是跃跃欲试。每次和他一起读的时候,他都会读的比我熟练很多,然后就特别开心,愿意和我一起读。我时不时的向他请教,他也很认真的回答我的问题,说话也很清晰。再比如,奶奶学中医,大宝听奶奶背配方。他觉得朗朗上口,就跟着奶奶学,比奶奶记忆中的还要熟悉。

其实我们并没有要求他一起学习,这是无意的。他只是看到我们沉浸其中,享受过程,就产生了兴趣,主动尝试。但如果一开始,我们的目的是作秀引他上钩,而不是真的喜欢,我们可能会失去沉浸其中的美好,那么他可能永远不会对它感兴趣,他可能会看到我们所处的痛苦,永远不想尝试。但是,如果自己不喜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喜欢呢?

你听说过“用心去想,用眼睛去看”吗?给你讲个故事。

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一起打坐。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觉得我怎么样?”佛印说:“在我眼里,一个俗人就像一尊佛。”然后佛印问苏东坡:“俗人,你觉得我怎么样?”苏东坡说:“像一堆牛粪。”佛印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苏东坡回家后,自豪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听完之后,苏小妹说:“兄弟,你输了。一个人心中有佛,其他都是佛。一个人心里有牛粪,眼里什么都是牛粪。”

张德芬有句话:“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王阳明先生也说过,心外无物。有什么样的心,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在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给他一个未来。树是怎样的,果实也是怎样的。如果你种了一朵花,不要指望得到一棵树。做自己想做的,不要传给孩子。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时候,你就是在告诉孩子用行动实现梦想。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

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前提是我们要先“拥有”自己,才能“给予”。

前几天听经典,里面讲了《尚书·大禹谟》里的两句话“人心只在危,心只在微。”人心之危,道之危,道之微妙。因为人心容易把人引向堕落,而道心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但同时,“人心”与“道心”并存,这也是人性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性概括为善或恶,因为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应该争取的是摧毁人心,培养心智。人性的善越来越多,人性的恶越来越少。道愈强,人心愈弱。如果一个人修行到最后,缺点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那就是圣人。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一起修心。

真的不是靠口耳相传就能修心的。榜样大于口碑。所以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孩子一起修复它,不仅要求他们那样做,而且我们自己也要那样做。一边探索,一边学习,一边和孩子一起成长。

毕竟我们不是圣贤。虽然我们人性本善,但还是有些小欲望,孩子也是。对于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规则的约束。中国有句古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有自己的方法来抑制无法被自己消灭的邪恶。比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很好的约束那些想作恶的人,不至于让杀人放火横行于世。同时也要保持道心,用文化、信仰、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孩子自然也做到了。

有句话叫“勿因恶而为,勿因善而为。”那什么是好?什么是邪恶?

本来我以为,对与错,善与恶,黑与白。但是看了《范范的四大纪律》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狭隘的。《范玮琪四大纪律》第三章“积善之道”中的一段话颠覆了我对“善恶”的理解。他们说:“掴人耳光、打人是恶,但恭敬有礼是善。”“贪钱是恶,老实是善。”但是中峰所有的僧侣都说,“不一定”,不一定。

和尚中峰说,“这对人有好处。对自己是好的,却是恶的。如果对人有利,打耳光是好的。若对己有利,敬而有礼,则为恶。”事实证明,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是好的;如果你做了对自己有益的事,那就是恶。如果你做了能造福他人的事,哪怕骂人打人都是好的;如果你做的事情只对自己有利,那么对别人毕恭毕敬就是恶。

和尚中峰也说:“是故人之恩,利人之利是公,公是真。利己是私,私是假。植根于心者为真,攻迹者为假。不作为是真的,有所作为是假的。都要自学。”

真心实意,不求回报,就有默默行善,不留名的。这才是真正的善良。如果你披着行善的外衣,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或者只是为了作秀,为了某种目的,那都是假的。?

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我一直以为善恶分明,但是看了这句话,我发现我以前从来没有理解过“善恶”的真正含义。所谓善恶,不是简单的行为上的判断,而是要看内心。《聊斋志异》也说,心善,虽善不报。无意作恶,虽恶不惩。事实也是如此。

你教你的孩子什么?孩子学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大概是我家大宝2、3岁的时候,我带他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活动的一部分是木偶戏。在一张小桌子上,观众没有座位,所以他们不得不站在或坐在桌子前面的一小块空地周围。节目开始前,很多人围桌而坐,希望找到合适的观看位置。但因为桌子不大,所以“好地方”不多。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谁也不想离开。但是节目没开始,孩子们坐不住了,就跑来跑去玩。

这时,我听到一个老人训斥一个小孩的声音:“快跑!我拿个水壶,你到处跑,位置一会儿给别人占了。我看你怎么想!”孩子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一脸愤怒。这东西看似很小,却不知道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孩子们大概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占据一个好位置比玩得开心更重要。他只知道,因为差点失去这个“好”位置,他在所有人面前被骂。所以下一次,只要你守住自己的位置,就应该不会被骂了吧?但是,谁知道,下一次,他会不会因为坚持自己的东西而被骂自私?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类似的场景在地铁、公交上也经常能看到。多少人骂骂咧咧,争个座位。

我还看过一个消息,一个老人带着孩子在电梯里玩,孩子按了所有楼层的按钮。同车乘客觉得不舒服,想劝他们,但老人不这么想,一个小孩子懂的东西他也很不愿意说。?

的确,他是个孩子。他知道什么?他所有的行为都只是对成年人行为的模仿。他不理解他们,但他看到了他们。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铭刻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以后与人打交道的每一天。你今天的样子就是他明天的样子。有一天,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你还会觉得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个孩子吗?

给大家分享几个网络“大孩子”的案例,其中一些估计大家都听说过:

案例1:

一个31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

案例二:

这种父母真的很可怕。我以为我为孩子做了一切,其实却害了孩子的一生。养出来的孩子既没有责任感,也没有羞耻感,更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孩子们认为他们生来就享受成功,不管别人做什么。而父母则觉得,为孩子付出一切,就应该无怨无悔。这种组合既可怕又可悲。

“他还是个孩子”听起来像是一个应该被原谅的理由。但无论是“真”孩子还是“假”孩子,这都不是他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父母。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家长分享的那句话吗?“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养。”练习不容易,要尽最大努力。

教育不是定向管理,不是你找到多少方法,付出多少努力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就会成功。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上的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你传给下一代就结束了。

人是复杂的,孩子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不管你属于哪种孩子,只有最适合他的才是最有用的。但是什么样的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清楚。

所以,不管你学了多少理论和方法,在现实中,面对孩子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由心生”的方法。所以我认为“先养自己,再育儿”才是正确的育儿之道。

教育不是孩子的事,应该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好了,今晚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