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肖华资料

肖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开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他才39岁。他曾呕心沥血写下《长征组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4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因患肝炎到杭州疗养。然而,他没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休息,而是想着纪念红军长征三十周年。他想:作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与者和幸存者,他有责任和义务写出一部真实描述长征的作品。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写一组诗。于是,从9月1964开始,他不顾病痛,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后来,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的诗,不知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送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喜讯,都是含泪写的。”为了创作长征诗词,萧华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转氨酶升高了四次,体重也瘦了好几斤,真的到了“腰带越来越宽,人憔悴为伊”的地步。

两个月后,诗群基本敲定,萧华考虑再三,用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诗群的总题目。

1965年3月萧华的这组诗是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四位作曲家——陈赓、生茂、唐鹤、邱宇创作的。在作曲的过程中,萧华连续花了65,438+00个早晨,向四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令他们都为之着迷。作曲家生茂回忆说,生病的萧华将军谈到了长征。”他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泪流满面。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生动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景象。将军对长征的详细描述,为我们完成作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 10,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同志文工团把萧华的诗词搬上舞台,被誉为“长征之歌”。《长征组歌》以其磅礴的气势、感人的感情、悠扬的曲调迅速风靡全军,继而风靡全国。在过去的40年里,它已经演出了超过65,438+0,000场,并且它仍然在继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