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通经络的穴位贴敷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的传统中医疗法。传统的穴位贴敷只是将中药膏贴敷在穴位上,忽略了穴位贴敷前后穴位和经络的状态。传统经络理论认为,穴位有开合之分,经络注射针法是一种重视穴位状态的针法。为了提高穴位贴敷的治疗保健效果,我们在传统穴位贴敷的基础上,结合穴位状态的调整,创新了经络开合贴敷技术。开合穴穴位贴敷技术是在继承传统穴位贴敷疗法和手指穴位贴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穴位的开合状态而创造的,提高了传统穴位贴敷的治疗保健效果,比口服药物更简单实用,是一种独特有效的传统中医创新疗法。
穴位敷贴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记载了穴位贴敷疗法。《灵舒静筋篇》云:“足阳明之筋,有热则筋缓,难退而退,以马膏治之。”《灵竖亥论》云:“十二经脉之老公属内腑外肢。”以上规定说明了穴位贴敷的治疗机理,通过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灵枢·金靖》说:“有经脉者,必定生死,治百病,调虚实。”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五羊膏和玉泉膏治疗劳损。唐代孙思邈应用贾珠婴儿肚脐治疗小儿夜啼,提出“无病之时”,用青揉揉脚。华佗《神医秘传》治疗坏疽“将特大甘草研成细粉,涂以特浓香油,日日更换,十日痊愈。”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疟疾多寒少热,或寒不热,故来时宜醋附子粉敷背”,并收录续断、丹参、雄黄膏。《生肌总录》记载:“膏润其膏以祛邪毒,膏可祛擦藏于皮肤之气尽”,指出了应用中医治疗疾病的机理,是穴位敷贴疗法发展的一座高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大量的膏药,如吴茱萸贴于脚掌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敷于脚底治疗小儿目赤等。清代徐大椿指出:“用膏药贴住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进入其机理,疏通经络,或取之,或攻之,比吃药更有力。”清代《广生急救集》记载了清代以前一千多年穴位外敷的经验和方法,是后世研究和穴位外敷的经典。
穴位贴敷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历史悠久,比口服药物更简单实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经络属于脏腑,外络是肢体关节,沟通人体内外。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和邪恶传播的途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注入体表的地方,“神进进出出之地”,穴位敷贴的药物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虚实,达到祛邪防病、保健调理体质的目的。
对开始点和结束点的传统理解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通道和穴位中的气血有不同的盛衰机会。中医对此早有论述。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昼夜节律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经脉中盛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动从肺经开始,依次流入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经、肝经,再回到肺经,昼夜循环50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子午流注,在昼夜十二点属于十二经脉。每时每刻都有一条对应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经络,其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此时,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经络理论认为,穴位有开、闭之分。穴位打开时给予针刺或相应的治疗效果更好。
经络注射针刺法
经络注射针法是传统针法之一。“经”代表时间,“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流动的注。他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的影响,认为人体经络的气血流动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按时间择时取穴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所以经络穴位是通过阴阳五行和日常的干支相结合,根据阴阳五行的变化按时计算人体气血的流动和相应经络穴位的开合。
经络穴位注射针灸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经络注射针刺法,只能在时间上计算十二经脉和五输穴。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经络注入法、经络注入法和养子注入法。广义的子午流注针法包括各种时间取穴法,如桂苓八法、腾飞八法等,实际上已经成为传统时间针法的代名词。
开四关
“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本》一章,其中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本,十二本出自四关,四关主要为五脏。”这里的“四关”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并没有具体的穴位。窦汉卿在《表友赋》中提出:“寒热皆痛,只开四级。”首次提出了“开四关”的名称。本义指治疗寒热痹时肘、膝以下的穴位。《表友赋》注与徐注同,明确指出“四通四分,太冲合谷也”。自此,开四关即表示相应的手法作用于合谷穴和太冲穴。
开四关的“开”,就是开、开。“四关”位于十二经脉的总部,应该不会被阻隔。必须开窍才能使气血畅通,从而达到驱邪止痛的目的。合谷和太冲穴是这部经典的原始穴位,合谷属于阳;太冲属阴,两穴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上下,主气血,相辅相成。“开四关”的目的是应用相应的手法刺激穴位的特殊性质,从而达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软膏制剂
选取相应的中药,粉碎成细粉,过80目筛,按比例混合均匀备用。使用时,加入适量的介质(常用的有白醋、白酒、姜汁、水等。)并做成糊状。
操作过程
(1)开穴:选择相应经络的关键穴位,用手指以中等强度按压,每穴50次。
(2)点穴:选择需要贴敷的穴位,用指尖用力,在穴位处进行按摩,每穴50次左右,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将穴位贴敷膏涂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4)合穴:选取相应经络的重要穴位,用手指轻轻按压,各50次。
临床应用
这种疗法适用于儿童、妇女和成人常见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下面举四个例子来简单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尿床
(1)开穴:涌泉穴。用中等强度按压食指50次。
(2)点穴:用掌根或中指指尖用力,分别按摩关元、肾俞穴、命门、四满穴,每穴50次左右,用力适中。
(3)穴位贴敷:采取保健贴敷关元、肾俞穴、命门、四满穴。
(4)闭穴:俞府穴。轻轻按压你的拇指50次。
腹泻
(1)开放点:商鞅点。拇指按压50次,力度适中。
(2)穴位按压:用拇指或食指指尖按压,分别在舒天、脾俞、手三里、足三里穴位按摩,每次50次左右,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腹泻保健贴敷于舒天、手三里、足三里穴。
(4)闭合点:项英点。轻轻按下食指50次。
咳嗽
(1)开穴:中伏穴。拇指按压50次,力度适中。
(2)点穴:用拇指或食指指尖用力,分别按摩天突、舒菲、钟山、孔嘴四穴,每穴50次左右,用力适中。
(3)穴位贴敷:取咳喘康贴,贴于天突、舒菲、钟山、孔嘴。
(4)闭穴:少商穴。轻轻按压你的拇指50次。
厌食
(1)开穴:承气穴。拇指按压50次,力度适中。
(2)点穴:用拇指或食指指尖用力,分别按摩上脘、中脘、足三里穴,每穴50次左右,用力适中。
(3)穴位贴敷:取厌食保健棒,贴于上、中、足三里穴。
(4)关穴:理兑穴。轻轻按下食指50次。
需要注意的事项
(1)此法不适用于穴位贴敷部位皮肤发炎、肿胀或受伤的情况。
(2)此法不适用于对所用中药过敏的人。
(3)此方法为绿色传统疗法,一般无不良反应。
经络穴位贴敷技术源于经络学说、经络流动、穴位贴敷、手指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该技术结合经络穴位气血流动的特点,通过中药穴位贴敷前后穴位的开合来调整经络穴位的状态,从而提高穴位贴敷的保健治疗效果。该技术是几种治疗技术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叠加效应的保健治疗功能。首先是穴位的作用,药物作用于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营养,调整经络气血,调节人体阴阳;其次是药物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身体;第三,点穴、指压穴、开穴、闭穴的作用,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动经络的功能。(周俊良、黄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