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肥胖症
据人民网等媒体报道,2010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肥胖人数达到3.25亿,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可能会翻倍。
中国医学科学院吴洋峰教授曾感叹:“中国曾经是瘦人最多的国家之一,现在却迅速赶上了西方国家。令人不安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人民网2010报道,15年中国肥胖儿童人数增长了28倍。7岁以下儿童近五分之一超重,7%肥胖,远超欧洲国家比例。
肥胖人数的大幅增加给中国减肥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早在2006年,中国国际减肥健美协会秘书长盛杰就表示,中国减肥市场规模达到1,654,38+0亿元,增速惊人。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陈光估计,目前中国减肥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700亿元。
遗憾的是,庞大的规模和快速的增长并没有为中国减肥市场带来健康的发展环境。非法添加、“三无”产品泛滥、虚假宣传等问题频频曝光,不断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去年9月,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发布《关于“E之果乔妹牌减肥胶囊”等11种减肥产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化学成分的通报》,要求严查相关产品去向。其中酚酞是一种刺激性泻药。过量使用或长期滥用会引起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意识不清、肌肉痉挛、疲劳无力,还会导致女性不孕。
京华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批准的减肥药左旋肉碱只有四种,网上在售的左旋肉碱有几十种。
减肥市场虚假宣传、夸大效果等问题长期存在,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
根据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作为保健品,其广告中不得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也不得含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等承诺。但现实中,“立竿见影”、“一个月瘦多少斤”、“无副作用”等口号在很多减肥产品的广告中依然醒目。
减肥产品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既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监管不力的原因,也与部分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密切相关。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瘦子”。他们对减肥乐此不疲,喜欢通过各种渠道搜索减肥方法,交流经验。有些人虽然并不肥胖,却无休止地追求所谓的“瘦感”,以健康为代价。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1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5%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瘦子”,34.9%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尝试过节食、“呕吐”、大量吃减肥药等极端减肥方法。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国减肥人群存在减肥目的不正确、盲目追求减肥效果、减肥不听医生和教练的话等五大误区。
据广州日报等媒体去年3月报道,广州岭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炯在网上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正在减肥的人群中,约有40%的人是正常人或瘦人。
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主任何伦教授曾指出,过度减肥,盲目认为越瘦越美,是一种审美和文化病。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以瘦为美的标准被过度强化,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减肥,将减肥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5.0%的受访者担心畸形审美会诱导年轻人过度减肥,86.4%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
还有这里/view/077892 db 5022 AEA 998 f 0 FD 5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