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懒鬼那么多!如何把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勤奋的宝宝?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家庭劳动教育新理念。

中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却不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当孩子克服了劳动中的困难,解决了劳动中的问题,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极其重要,家长不可小觑。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老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误区,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会孩子自助劳动,如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收拾书包、学会拖地等。,明白了自己做事的道理。

第二,以身作则,用榜样影响孩子。

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劳动生活教育,不仅是口头上的劝导和说教,还要动手。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表现出承担家务的勇气。比如吃饭的时候,爸爸可以对妈妈说:?你做饭已经够辛苦了,所以晚饭后我来打理一切。?这体现了长辈之间主动承担家务的精神。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会逐渐从父母身上学到体谅他人、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第三,创新方式让孩子爱上劳动。

家长为孩子的劳动实践创造机会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孩子分担家务。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强,都喜欢帮父母分担家务。可以自己穿衣服,系红领巾,收拾书包或者学包饺子。虽然不漂亮,但是他们觉得特别好吃。

除了家务,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工作。比如春天种树,大人带着孩子去郊区种树,告诉孩子怎么种树,种树有什么好处,这样孩子就会认真去做,觉得种树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第四,制定计划,让家庭工作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工作习惯,仅仅靠兴趣、新鲜感和对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父母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或孩子的喜好制定家务计划,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工作。比如:吃饭前拿碗和筷子;每天饭后收拾桌子,倒垃圾;每天早上起来整理床铺,叠被子。到了高年级阶段,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收拾房间,让床下的鞋子放成一条线,床上的东西放成一条线,毛巾挂成一条线。让家庭劳动计划成为常态,让常态成为习惯,让孩子在生活和劳动教育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