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裕的北宋最后会穷困潦倒?

《东京梦中华》和《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荣与热闹,唐代长安却不如。毕竟宋朝没有宵禁。据统计,北宋鼎盛时期的GDP占世界总量的近一半,超过当时欧洲的总和。但是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每一个朝代最后都是一穷二白,寿终正寝,而曾经富裕的北宋最后也走上了这条路。

某种程度上,富贵是老百姓对北宋的认识,也是先入为主的误解。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有钱,不仅仅是指这个人的收入高,还要看这个人有多少钱。北宋属于收入高,但不会存钱的群体。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朝代相比,北宋通过开放垄断市场、私有土地、提高商人地位等手段,跳出了田赋和人头税的怪圈,增加了更多的税源,这也使得北宋的收入在宋仁宗和宋神宗统治时期达到了历代的顶峰。然而建国80年后,各种内忧外患压垮了宋朝的财政体系。大家都很熟悉外族入侵,比如辽、西夏、女真。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内部问题。

第一,高薪和诚实

先说第一个内部问题,工资。大多数人提到北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北宋以优厚的俸禄制度著称,即高薪养廉。然而,优厚的薪水实际上只是赵匡胤当时政策的后半部分。前半段有一个简单的官员,因为皇帝不傻。如果有大量的官员,每个官员都拿高薪,皇帝自己吃什么?那么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赵家子孙只实施了一部分。据统计,仅在宋太宗统治时期,就有一万多名官员在科举考试中获胜。宗申之后,官僚集团迅速扩张。松石写道,吏部用有限的官员对待无限的官员,户部用有限的财富无用。庞大的官僚集团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士子优待和财政收支的艰难平衡,一般民众对宋代慷慨制度的理解实际上只是对高级官员(至少五品以上)的慷慨制度,一般底层官员仍然生活贫困,这也导致了北宋后期官员管理的腐败,加速了他们的灭亡。除了文官的工资,军饷其实是赵宋时期(两宋时期)最大的支出。因为没有养马的地方,失去了地理位置,北宋朝廷试图利用兵力数量来获取地方优势。自从宋太宗统一全国后,在后半个世纪里,北宋的军队数量增加了两倍。这使得军费开支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战时更高。

第二,自然灾害

以上两大开销,如果国家风调雨顺,当然问题不大。充其量皇帝也发不出年终奖金(宋神宗熙宁二年)。但不得不说,北宋并不是一个幸运的王朝,它的第二个内部问题是上帝。全球气候在北宋时期进入小冰期。这个时候,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是两个,降温和干旱。宋真宗时期,气候明显转凉,宋真宗曾上书从福建引进占城(越南)大米到江淮地区,以增加中原的粮食产量。后来仁宗、英国、宗申来了,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干旱频繁。从王安石当时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二:

柔桑疏荫收,苇箔蚕成密茧肥;跟村民聊风俗,怎么勤快或者饿肚子。

去秋东边河梁,已见中州旱情之强。阳光普照千里,大风吹沙满城。

即使当时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仍然不能满足粮食需求,因此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中原的民族,也影响北方的民族。气候温度低刺激北方民族南下,同时也削弱了中原军队的抵抗力。据报道,靖康元年,东京、开封守军被大雪冻死,次年北宋亡者不计其数。

第三,政治改革的失败

过度的金融杠杆,加上被人痛恨的神,促使北宋的君臣开始思考对策,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以及后来几个皇帝推出的一系列蠢招的背景因素,但也导致了第三个内部问题,荒谬的政策。这里先不说王安石变法的功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王安石变法为分界点,为了推进政治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原本分散的政治体制逐渐集中了权力(集中在执政党,导致党争)。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权力集中,外交政策变得不灵活。北宋后期对西夏频繁用兵,导致财政逐渐空心化。为了弥补财政损失,从宋哲宗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疯狂印钞,货币大幅贬值。在宋徽宗,他参照后来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方法,宣布一捆钱可以换1000块现金,变相掠夺了民间财富。著名的水浒、方腊起义就是这一时期的写照。至此,北宋的命运连同其财政状况一起告一段落。

标签

北宋的繁荣来自其开明的税制和相对健康的君臣关系,其丰厚的税收是历代王朝无法比拟的。可惜先天的不足(领土没有战略优势)和后天的灾难(小冰河期)只能给后人留下一个虚弱的身影和一个积贫积弱的评价。好在张择端用一支笔守住了开封城,三十万皇军都守不住,让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这个波澜壮阔的王朝。

参考

1.脱脱等。宋史

2.刘守刚;中国金融史讲座16,复旦大学出版社。

3.刘;《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台湾省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