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降费降利存在的问题
银行降费让利可能会出现“好政策难出”的问题。
一是取得了“降费让利”的成果。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实施实体经济降费让利政策,取得了较大成效。郭武平表示,2020年,银行的降费和利润率将比2019增长40%。银监会通过出台政策制度、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公开曝光强化市场约束等方式,全面推进降费让利措施。此次调整后,同城ATM跨行取现手续费标准下调至每笔不超过3.5元;取消按取现金额一定比例收取的可变费用,固定费用与同城业务标准一致。103010实施后,ATM跨行取现手续费大幅下降,同城业务下降10%以上,大额异地业务下降80%以上。初步测算,预计每年降费让利规模约4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速30.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8个百分点。贷款余额2863.4万,同比多增570.7万。
第二,银行应该怎么做才能降费盈利?
首先,金融机构要有正确的态度,充分认识到降费让利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用企业减负来反对银行盈利。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光荣的,而不是一种取舍。银行的利润受多种因素影响,减轻企业负担不一定导致利润下降。其次,金融机构总部要高度重视,制定多项政策措施,确保降费让利落地生根。其中,要重点调整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使基层人员处于两难境地。最后,金融机构的基层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的要求。在业务推进过程中,要主动告知企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可以减免哪些费用,如何减免,并认真协助企业完成减免收费,让好政策真正惠及会泽实体经济。
综上所述,虽然推动金融机构降费让利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但作为盈利企业,在绩效考核的驱动下,金融机构的基层单位有时会对降费让利“失去兴趣”,甚至会“耍花招”逃避让利,所以不能让惠民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