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有成的李是如何登上人生巅峰的?
据史料记载,李不仅陪伴了慈禧半个多世纪,而且是第一个称慈禧为“老佛爷”的人,是慈禧的绝对心腹。
然而,在李·成功进宫的背后,也有着他卑微出身的硝烟弥漫的过去。那么,家境贫寒的李是如何从一个流落街头的穷小子一跃成为有权有势的宦官的呢?
首先,多年的贫困
公元1848年,李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李的父亲是个无业人员。他靠给一个没有子女的远房叔叔打工来养家。但是这个远房叔叔并不富裕,所以尽管李的父亲日夜工作,他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我的远房叔叔去世了。李的生命之源突然被打断了。贫困中的李一家不得不去北京谋生。
李的父母开始帮人修鞋,这就是所谓的“剥皮李”。但是,这份工作的收入依然微薄。眼看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年仅七岁的李不得不被父母送到府当太监,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
命运似乎跟李开了一个玩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成为宦官的李不会想到,成为宦官并不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是他腾飞的起点。
第二,连赢发了财
进入府后,李勤奋好学,又非常善于揣摩人心,很快就赢得了的青睐。
据民间传说,李在为官期间,学会了一门很好的发艺。凭借这种独家的梳头技术,李在家乡太监的推荐下,成功入宫为慈禧太后梳头。
据说李第一次为慈禧梳头后,慈禧左顾右盼,发现李梳的发髻端庄大方,不落俗套,不禁大爱。爱屋及乌,慈禧更看重李。
李在慈禧的器重下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成长为宫中最有权势的宦官。
关于李发迹的传说,正史虽无记载,但流传甚广,李成为大宦官后,一些弹劾他的官员在奏折中称他为“小篦李”。
第三,钦差大臣
“小”没有考证,但李的情商高却是不争的事实。1886年,淳大王子奉命视察北洋水师,李也随同出发。
临行前,慈禧特意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命令李离京。离开北京后,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为春亲王准备了一间漂亮的房间,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同时,这些官员还为李安排了旅途中的一切需要,这在各方面都仅次于醇亲王。
而李没有享受当地官员安排的豪华旅游套餐,主动去酒王子当服务员,证明了他的情商功力之高。
原来,春亲王带李出差,就是为了避开慈禧的怀疑。不料,当晋见地方官员时,春亲王惊讶地发现,李竟然用烟斗帮他上菜,一点钦差大臣的架子也没有。晚上休息时,李主动侍候醇亲王为她洗脚,甚至亲自帮醇亲王洗脚,让醇亲王体验了一次慈禧才有的高规格服务。
一来二去,春亲王彻底爱上了低调谦逊的李。回京后,春亲王在慈禧面前疯狂夸赞李,直到一向高傲的慈禧得意洋洋地说:“我没有白害他!”
低调而谦逊的生活作风,锋芒毕露而又内敛的高情商,使李在宫廷中得势,备受尊崇和宠爱。
第四,公开索贿
公元1894年,慈禧赐李二等穿华陵,打破了清朝雍正以来“宦官等级以四级为限”的祖传制度,李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
成功之后,李把目光投向了致富,并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公开向各级官员索贿。
比如江宁织造每年都需要向宫里的太监请示做衣服,这是李发财的好机会。如果江宁织造想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先贿赂李和他的上上下下的宦官。
也许李向索贿的次数太多了。光绪十三年,忍无可忍的在京江宁织造人员于来上书江宁织造广侯,称这次李用图案勒索白银120两。
江宁织造怎么也不会想到,即使在李西行的路上,仍没忘记索贿。据在西征途中担任粮食局办公室的官员回忆,慈禧在西征途中的排场还是很大的,于是李借机公开勒索地方官员,每次至少赚100两白银。
然而,虽然李公然索贿,但由于他一生圆滑,多才多艺,在朝中能够找到入不敷出的门路,就连“皇党”成员光绪皇帝也对李充满好感。
李死后,他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事要恭敬,事要宽大。如果你有一年的时间,你永远不会放松。”。这种与人交往的高情商可能是李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