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弩
弩是一种带有手柄和释放装置的弓。中国古人形象地把弩的柄称为“臂”。弩臂都是木制的,很长,弩的前端和弓的中部结合在一起,就像人手握弓一样。不同的是,人开弓的时候是竖着的,而弩是横着的,横着的。弩臂后部有一个释放装置,可以扣住打开的弓弦,控制弓弦的反弹。中国古人称之为“机”。弩臂顶面刻有箭道,是一个类似箭杆形状的长箭槽,用于放置箭。这是弩的基本结构。
一个
古人精辟地总结为:“臂横弓,用机定枢。”它通常的用法是:先拉开弓弦,用弓弩机扣住,然后左手握住弓弩臂,把箭放在矢径上,再左手握住弓弩臂,右手扣住弓弩机,瞄准发射。
可见,弩和弓最大的区别在于,弓完全由人手操纵,满了就能发出,不能长时间握着。弩是依靠一套机械装置来实现拉伸和发射的分离,可以长时间保持拉伸的弓弦,延迟发射。
如果说弓是世界性的,那么弩则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关于弩的最早记载只能在中国的古籍中找到,中国无疑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所以人们讨论弩的起源,更多关注中国或者东亚。
弩的发明时间还是个谜,但借助民族学资料,可以知道更原始的形态。
中国东北以外的兴安盟山区的鄂伦春族,直到20世纪中叶还在使用弓(或地箭)狩猎,当地语言称之为“阿拉那”,意为地上的弓箭。方法是将一根木臂固定在地上,木臂的前端对着弓,在木臂的后面套一根短棍,抓住敞开的弓弦。箭平放在木臂顶面,尾端对着弓弦。在木棒上套一根长绳,沿着箭头射出的方向牵着,然后绑在远处的树枝上,距离地面约1米。当在森林里行走的野兽被引导绳绊倒时,它会碰到另一根棍子,导致绳子缩回并射向野兽。
类似的狩猎方式在中国偏远地区的许多其他民族中也可以找到,如东北的鄂温克族,西南的苗族、瑶族、傣族、拉祜族、纳西族和独龙族等。但在很多民族中,地弓已经发展为地弩,其支撑臂已经与弓固定连接。
二
哈尼族、独龙族、景颇族、胡族等西南少数民族也广泛使用手弩狩猎。他们的弩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制造的。他们都用木头做手臂。在木头的前端安装竹制或木制的单弓,并在臂面上刻出矢状路径,在矢状路径后面的臂面上挖有横向槽口以夹住琴弦。机器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上翘型。挖空弦槽,装一个短的活动杠杆,用竹轴销,多为骨制。弓弦卡入弦槽时,这个小骨块的前端压在弦下,后端高出臂面。只要用手按压后端,前端自然上升,将弦挤出弦槽,弦缩回。有些弩的木臂很窄,活动杠杆安装在木臂的一侧,而不是在弦槽上挖洞。
二是下垂。将整个弦槽挖通,将活动杆垂直安装在孔中,其末端挂在臂下,向后拉,弓弦就会被挤出弦槽。这些手弩通常使用单弓,只有简单的扳机机构,根据弩的材料习惯上称为“木弩”或“竹弩”。以独龙手持弩为例,有大中小弩,大的长110 cm,射程150 m,中臂长90 cm,射程100 m,小臂长65 cm。箭头长30-40厘米。
为了更有效地杀死猎物,西南少数民族还普遍在弩上涂上毒药。他们使用弩的习惯自古就有记载,早在2000年前。后来在历代文献中反复描述,在近代的旅行家游记和人类学考察报告中也有所体现。时至今日,射弩的习俗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但狩猎的应用越来越少,普遍成为体育比赛和定期的民族运动会上的固定项目。
三
这些都为讨论弩的起源提供了一些启示。或许,这种武器与古代丛林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在丛林中打猎,特别需要绷弦伏击,这必然促使人们去解决长时间绷弦和延迟开弓的问题。中国古代人曾把弩作为掌管山林的“危人”的专用武器,这也是一个证明。
有研究者将中国弩的出现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认为仰韶、龙山、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小型长骨碎片与西南少数民族所持弩上的骨扳机形状相似,可能是同一件器物。
有学者认为,弩可能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发明的,而在东亚,弩的早期传播可能是从外围向中心传播的。这种推论完全依赖于今天的民族学材料,显然忽略了长江中下游乃至黄河中下游在几千年前也是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部落混杂,狩猎盛行。
原始弩之所以今天还存在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长期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
但是,也许我们应该把弩的起源放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东南亚也包括进来。由于历史上这片广大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非常接近,其土著居民都有使用弩的习惯,但有些地区发展很快,使用弩的习惯逐渐消失,而有些地区发展较晚,使用弩的习惯至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