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属于哪里?

[编辑此段]西宁概况

所辖区域: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胡亥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

已建立:1944。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地级市,百科名片上的副省级市是错的),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通讯的中心。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02%。2009年底,我市常住人口中,截至2009年底,西宁市总人口达到220.5万人,比2005年增长5.05%。西宁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1.54: 100。此外,西宁市出生率为10.91‰,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5.87‰,比2005年下降了1.31‰。与2005年[1]相比,西宁市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有所下降。西宁市人口增长放缓,对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辖东、中、西、北四个区,大同、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胡亥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不含在建新区)。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18.9℃,属于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它是一个避暑胜地,被称为“中国的夏都”。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的中心。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阁。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设立鄯善郡,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的中转站。五代北宋称青唐城,为吐蕃都城,成为东西贸易交通之都,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入清唐城,改称西宁府(名西和平之意),建都陇右。清雍正三年(1725),西宁府迁址。西宁路1914设立。1926年,道路撤销,改为西宁行政区,行政长官为西宁。1946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西宁于9月5日解放,1949,仍为省会。

西宁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区与牧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654.38+0万。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族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4.36万人,占总人口的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东关清真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互帮互助,书写了辉煌的发展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西宁串起财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呈现出包容、勤劳、开放的面貌。创新城市文化特色西宁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有“海上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的加快,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国道315、109贯穿全境,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四通八达,总铺轨里程1300公里。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的中心枢纽。西宁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正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已开通至全国各大城市。“兰-Xi-拉”(兰州-西宁-拉萨)通信光缆工程使电话通信连接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几十个国家。

西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美丽城市和全国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将青海建设成为著名的旅游大省,我们将继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拓展“天路起航,华夏避暑之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的旅游圈已经形成。利用已开通或正在开通的环青海湖、黄河源头、唐蕃古道、宗教朝圣、世界屋脊、青藏铁路等十条优秀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人文景观和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情文化。按照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的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减肥;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市居民中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重的患病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大气中缺氧、低温低湿、紫色红外线的影响,许多细菌、病菌的生存、繁殖和传播相对减弱,缺氧对红细胞代谢的刺激有利于体内氧气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建设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立平、王、孙英杰等著名体育运动员在这里进行过赛前训练。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与国内外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依托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注重投资环境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合格造林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今年苗圃面积0.3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128.72万千瓦,增长1.96%。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5.05,提高了30.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5438+4700万元,同比增长52.23%;实现利润32.83亿元,同比增长20.46%。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量685.9万人次,增长376.5438+0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16.27%。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00美元,增长2461%。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为916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8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全市生产总值3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5.3%,按可比价格计算加快0.8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西宁在全省优先级很高。人口占全省的38.84%,GDP占全省的43.9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其中,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31.86亿元,增长37.86438+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西宁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之城、生态良好的宜居之城、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内涵丰富的文化之城、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编辑此段]西宁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意为“西陲太平”,是青藏高原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在古代被称为“西海之锁”。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位于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地理坐标101° 49′17″,北纬36° 34′3″。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5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西宁市总人口达到220.5万人。西宁市人口增长放缓,对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花:丁香

城市树:柳树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独特,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它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群山环绕,三江交汇处,接壤青藏高原东大门。地理坐标为北纬101° 49′17″。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在市区交汇,向东流经市区。

西宁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海拔2261米。属于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冻结期长,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这里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被誉为“避暑之都”。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大将赵充国的根据地,是丝绸之路青海路的要道,是连接中原和西部边疆的重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今天,西宁是兰青铁路的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起点,仍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枢纽。

西宁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日微风习习,秋高气爽。这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西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名胜古迹很多。主要景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寺、马步芳公馆。湟中县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离西宁151 km。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万。是一个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特别是对于回族和藏族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欣赏民族风情的好地方。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西宁下辖东、中、西、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隶属城中区)、胡亥新区。

西宁面积7665平方公里,人口2127300。

中心城区20平方公里,人口654.38+0.5万。邮政编码是810000。

城东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29.6万。邮政编码是810000。

城西区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23.4万。邮政编码810001。

城北区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22.8万。邮政编码810001。

胡亥新区面积10.46平方公里。

城南新区(市内托管)面积30平方公里,2001年4月25日正式奠基。集房地产、商贸、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区东部,西起青海民族大学东侧,东至小夏口,北至湟水河,南至南山。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

湟源县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1.4万。邮政编码812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湟中县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47万。邮政编码811600。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面积3090平方公里,人口43.7万。邮政编码810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桥头镇。

*此处各分部的地名截至2007年2月;面积和人口数据以西宁市人民政府为准。

历史的发展

在古代,这是阿强的土地。西汉时设军事、邮政重地西平亭。神阙初属金城县林强郡。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军在霍去病建军事据点西平阁,这是西宁建制的开始。东汉时,西平县设在建安,辖西毒县(今西宁市)。黄三年(公元222年),扩为西平县,开始建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府,历史上开始见到“西宁”之名。民国十八年(1929),青海正式建省,辖西宁郡,民国三十五年(1946),各省城墙周围正式建立西宁城。

西宁于9月5日解放,1949,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1950西宁是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1960年,省直属的湟中县、大通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1962年,湟中、大通两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为直辖省。1966大通县(在桥头)移交西宁市领导。1985 165438+10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163号)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同县行政区域为大同回族土族自治县行政区域。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6]30号):(1)西宁市西部分为西区和北区两个区。(2)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管辖的七个乡镇划归东、城、西、北四个区管辖。1999 65438+2月5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9]142号)海东地区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1999(1999统计数据不含湟中、湟源县数据)西宁市辖4个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和1县(大通回族自治县)。街道办事处23个,11镇,农村乡镇政府22个。村民委员会370个,居民委员会216个,家属委员会104个。总面积345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总人口1.48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1.91.000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宁市总人口为1849713,其中城东区270268,城中区148521,城西区225412,城北区2108。

2001 1 65438+6、青海省人民政府以汉[2001]7号文件批复:①撤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乡,设立新庄镇;撤销多林乡,设立多林镇;撤销长宁、后子河2个乡,合并成立长宁镇;撤销清平乡,并入黄家寨镇;撤销岗冲、景阳2个乡,合并成立景阳镇;撤销药草乡,并入塔尔镇;新城乡、五朔镇撤销,6个村(老营庄、毛家寨、何家寨、毛家沟、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外4个村(新田堡、上堡、东宝、堡西)并入长宁镇。②撤销湟中县上五庄回族乡,设立上五庄镇;撤销宗寨、升平2个乡镇,其中撤销宗寨乡18个村(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宗南、宗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儿湾、辛庄、王家山、陆家寨、新安、邢家、元堡子、向塘、唐马坊、陈嘉)。撤销坡家、干河滩2个乡,与大才乡黄儿村合并,成立干河滩镇;撤销兰龙口、赢驷、莎拉乡,其中,兰龙口乡25个村(兰龙口、塔什营、新村、八大、半中营、段八营、西岔、上茹儿家、下茹儿家、白羊口、东腊口、南门、上庄、前庄、中庄、泥龙台、卡洋、白羊口、桥西、前东、泥龙口。莎拉乡7个村(红林、龙邦、南门、站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组成岚龙口镇;撤销上新庄乡和马场藏乡,合并设立上新庄镇;撤销田家寨、石张家乡,合并田家寨镇;撤销* * *和、改革和盘道三个乡,合并成立* * *和镇;撤销李家山镇,与赢驷乡塔尔沟村合并,成立李家山镇。(3)撤销湟源县大化乡,设立华达镇。④将湟中县总寨乡4个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莎拉乡8个村(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木耳加、落儿洞、拉卡山)和兰龙口乡8个村(胡二营、奔巴口、马丹寺、油坊台、尤拉、幸福、沙窝儿、楚瓦)合并为多巴镇;升平乡四个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沟、雅加)合并为土门关乡。截至2001年底,全市辖23个街道、26个镇、26个乡、6个民族乡、128个社区、28个居委会、926个村(牧)委会。

截至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是1783713。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七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新增1个镇,全市镇总数由56个(26个镇30个乡)调整为50个(27个镇23个乡)。

湟中县:撤销西堡镇,设立西堡镇;大元乡被撤销,并入鲁沙尔镇;撤销马丹乡,并入田家寨镇。

湟源县:塔湾乡撤销,并入沈重乡;郊区乡镇撤销,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

大同县:西山乡撤销,并入青山乡;撤销毛沟乡,并入硕北藏族乡。

楼主还莫名其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