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女装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装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民国时期裁缝乔红和朱导演爱人唐凤仪的经典礼服——旗袍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关于旗袍这种民国女性服饰的起源和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加了解民国时期的女装——旗袍。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灿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国粹”、“女子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现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是全方位精致,但成熟的背后还是有一颗少女心。同时,唐凤仪的妖娆身姿与旗袍相映成趣,女性充分展示了旗袍的优美线条,旗袍充分体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裁缝灵动的红色连衣裙,代表了民国时期普通人和女人的衣服。普通女人穿的长袍,男人穿的长袍,体现了当时中国含蓄的美。长袍包围了大部分男女的身体,没有旗袍的妖娆或开叉,但在当时的普通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装。

事实上,这件起源于旗手长袍的礼服,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美好身材。旗袍一经出现,便成为民国时期,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最喜爱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旗袍文化”。

1,由旗袍发展而来。

旗袍不是汉服,是旗手的袍。本来满族男女都可以穿旗袍,但只有八旗妇女穿的长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

清初旗人所穿长袍,形制为长方形、圆领口,袖窄、纽扣、右盖,腋部明显收缩。袍子下部是开衩的,下摆很宽,袍子长到能盖住脚。旗手的袍子是用一整块料子从上到下裁剪的,颜色比较素净。清代中期,旗人的长袍除了圆领外,还有窄立领,袍袖比清初宽,袍边一般垂至脚踝。

清代旗人袍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没有曲线,给人一种挺拔硬朗的感觉。而且袍子上下一体,使线条更加流畅,袍子可以遮住脚,八旗妇女的脚藏在袍子下面。所以八旗妇女穿上“花盆底”高跟鞋时,腰线抬高,下肢拉长,使穿着者显得苗条。此外,八旗妇女头上常戴着高高的“如意头”和“下垂的翅膀”发髻,更是妩媚动人。

但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不少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装也成为了时代创新的象征。中山装中出现了男装,女性从满族长袍中发现了女装之美,摒弃了宽袍大袖的缺陷,吸收了西方的审美情趣,从而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型服装大胆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流行初期,改良后的旗袍一改其宽直的特点,将宽直腰(无腰)的满族长袍设计成收缩袖口,形成腰部,以贴合女性身体曲线。其次,旗袍长度缩短。满族人穿长袍,脚上常穿四五寸高的花盆鞋。袍的下摆要遮住鞋底,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底,头上高髻。所以旗袍的下摆大大缩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能凸显身材曲线,而且通过开衩还能展现女性的腿部,因此深受女性欢迎。此外,20世纪20年代恰逢女权运动兴起,追求男女平等、踏足、理发、天乳、上女校、婚姻自由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女性离家走向社会后,竞相穿旗袍,让习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女子对襟衬衫、束腰外衣的中国人眼前一亮。不久,女性也纷纷效仿。他们拉上一块布,不一定是高档面料,甚至是普通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下,他们裁剪出了合身的旗袍。

但是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新开发的旗袍,严谨、冷峻、方方正正,带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挺拔,袖身窄,袖口加大,形成“倒袖”状。

早在上世纪初,“倒袖”就是一种流行的女装款式。女装外套有倒袖的款式,晚清贵族女装上衣也有倒袖的造型。民国初年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了倒袖的风格,形成了“倒袖”旗袍。

20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有记载说她穿着各式各样的反袖旗袍。1923 65438+2月21,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一件黑色缎子做的反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前面和袖口绣着一朵花。1925孙中山于02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服丧期间,宋庆龄穿了一件黑色长袖反袖旗袍。

宋庆龄在1925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她穿的旗袍是一种特殊的反袖旗袍。从旗袍的边缘分析,旗袍做工精致,属于大作。但在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很少见到倒袖旗袍。

此时旗袍的整体特点是小领、小袖、下摆多变,核心是关注腰部。根据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部的释放和收合上,体现了旗袍的贴身性。翻翻当年的照片,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旗袍穿在每个穿女装的人身上都很合身,绝对没有后来制服宽松的感觉。原因是旗袍是千人定制的个性化礼服。

2.旗袍多变。

民国时期的女式旗袍呈现出多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摆长、腰宽、领口样式、袖长的变化。

先说领口款式。先是流行低领口,然后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须配上高耸入耳的硬领才能彰显时尚。后来领口高到上颚再到耳朵。然后低领盛行,领越低越现代。在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根本不穿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的下摆很短。长时间捂脚,走路时在衣服边缘扫地,短时间略高于膝盖。20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到能遮住脚,被形象地称为“扫旗袍”。

长旗袍一般都配有高领,紧裹颈部,部分达到下巴。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女人穿上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加上高跟鞋,长长的旗袍衬托出女性苗条的身材。考虑到旗袍穿的贴身,行动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叉,尤其是高开叉正好解决了个人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女人走路的时候,高开叉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挑逗的姿态,非常性感。

20世纪30年代,旗袍开始流行。那时候所谓的大裤衩也只有膝盖高。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遭到了老派人士的攻击。但是,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消失;后来旗袍开叉到臀部,腰部变得又紧又窄,女性的美腿充分展现出来。然而,流行了几年后,逐渐回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的袖子由高到低,有时比手腕长,有时比手肘短,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完美结合,剪裁合体。除了两边开叉,还可以前后开叉,左右双排扣旗袍出现了。30年代末有改良旗袍,借鉴西方服装裁剪方法,有胸省和腰省(省,特指这里服装的独特设计)。同时首次出现了肩缝和袖子,使得肩部和腋下很贴合。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精致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此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广泛运用。

这种西式旗袍可以搭配各种衣服。比如冬天可以在旗袍外面穿上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子和袖子处搭配皮草饰边。这些是当时流行的穿着方式。

3.银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有两大流派:北京旗袍和上海旗袍。因为旗袍的起源地在北京,在初始阶段,融合了立领、两边开叉等汉族元素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为京味旗袍;后来旗袍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加入了束腰等时尚元素,称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合体,迎合了南方女性苗条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着装时尚,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是以风格来区分,而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来区分。就是北京的旗袍要么是京派旗袍,要么是海派旗袍。京派和海派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艺术,形式灵活,商业气息浓厚;京派的风格有官派的风格,内敛简洁。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苏式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大多是商业炒作的概念,和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不太一样。民国时期,由于南京曾是首都,其旗袍风格广泛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属于海派,只是在具体款式上与上海旗袍略有不同。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适用性非常广泛。从贵族妇女到普通人,家庭主妇都可以穿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多岁的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都可以穿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都可以穿,造型可以是单、夹、棉。夏天有单旗袍,冬天有棉旗袍,春秋有夹旗袍,也可以衬其他衣服。秋冬纯棉旗袍长袖长下摆,保暖轻便时尚。

而且旗袍搭配范围广,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小,可以搭配多种服装。天冷的时候可以在旗袍外面加一件短背心或者毛衣。冬天在旗袍外面套一件裘皮大衣,领子和袖子处应用毛皮镶边。此外,旗袍还可以和围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的东西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了民国时期女性的最爱。他们都打扮得风姿绰约,吸引着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