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学做人,小公司学做事。

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大公司的沉稳,有的人喜欢小公司的激情,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人也在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在一家传统企业干了五年,有同济大学留学背景的刘先生决定换一个工作环境。然而,他在跳槽中做出选择的同时,也犯了难。

面试后,刘先生得到了两个工作机会。第一个是大公司,稳定性和福利都不错,第二个是创业公司,但是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是工资比较高。

你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刘先生陷入沉思,艰难抉择。

刘先生的案例并不是个例。微软、英特尔、EMC等类似国外软件背景的考生容易出现这种困境。他们大多有名校背景,入职后享受优厚的薪资、优厚的福利和名校企业的光环。但是,当他们选择跳槽转型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

不仅仅是外资企业的员工在跳槽时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就连来自BAT的工作节奏很快的员工,也常常在留在BAT还是去创业公司的选择上纠结。然而,越来越多的BAT员工开始选择跳槽,放弃名企光环,在创业公司寻求发展。

1大企业出逃潮

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区别

“大公司”通常有几个共同点:

1.业务稳定,现金充裕,产品线丰富;

2.团队规模大,层次分明;

3.他们大多有严重的“大公司病”。

进过大企业的员工基本都知道“大公司病”的危害:等级分明、流程繁琐、制度僵化、工作效率低下、跨部门合作困难。

至于创业公司,规模较小,通常在B轮融资以下。公司总数不到100人,甚至只有20人。产品线小,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目标,工作时间更灵活,以效率为导向。创业公司现阶段最大的挑战是随时迎接未知的变化,必须时刻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公司要优先考虑股东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底线,这会导致大公司的决策变得更加保守,甚至失去长远眼光,追求短期KPI目标。

不过创业公司的水平不会扣太多细节,也没有官僚气息。效率高了,机动的可能性就多了,计划也能快速执行,把用户体验和用户增长当做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员工从大公司逃到初创公司。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大公司的典型症状——

1.等级制度。传统企业非常重视层级,很多管理者喜欢给自己戴上“我是老板”的光环帽子,无法自拔。这种严格的层级制度让本来就繁琐的工作流程变得更加复杂,办公室里的层级冲突和勾心斗角让工作停滞不前。

2.工作流程繁琐。白先生回忆说,他刚刚加入一个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大公司的典型症状。一张发票的审批必须经过同级的六个人,然后提交给上级。遇到紧急情况,在邮件的一级审核中往往会耽误几个小时。

3.工作效率低。相比互联网,传统企业工作节奏慢,效率低。在传统企业工作三年后,李女士选择了跳槽。她说,“传统企业不是年轻人该待的地方,压力往往不是来自工作内容,而是来自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效率太低。时间长了,人就变懒了。”

传统公司的福利待遇虽然不错,但是个人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个人的很多创新想法会被埋没。所以对自我发展要求高,目标明确的人,会追求创新和激情,跳出原来的舒适区,去创业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自己。

传统企业都是这样。那么,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让员工逃向创业公司的症状是什么?

1的工作压力。蝙蝠太高了。根据Sleep ace《2065 438+06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睡眠状况首次调查报告》可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企业员工平均睡眠时长为6.5小时,低于成年人7-8小时的标准建议。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比例为47.9%,行业领先,BAT出现睡眠健康问题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员工平均每周加班天数为1.6天,而BAT平均加班天数最多为1.9天,70%的员工加班到晚上9点以后。工作压力方面,47.9%的BAT员工认为工作压力大,高于其他行业38%的平均水平。

2.分工太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很多团队来完成,每一件事都需要细致的分工,但这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而且过于细致的分工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更加枯燥单调,降低了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和激情。

3.竞争很激烈。在BAT,升职很难,除非你是大牛。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不是说你呆久了,工作努力了就能升职的。BAT人才多,升职比较难。

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往往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对于新人来说,短期内能力会有很大提升,但还是会面临上述三种情况,这让员工感到迷茫和不满。

其实在创业公司工作并不容易。传统企业往往无法适应跳槽,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会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离开原来的环境后,他们在创业公司逐渐面临以下问题——

1.工作繁重,压力过大。初创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甚至遭遇融资难的悲惨局面。在资本洗牌的残酷形势下,初创企业一放松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压力会无形中体现在员工身上,而且由于公司人手不足,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加班是常态。

2.薄弱的流程管理造成的混乱。弱流程虽然会带来高效办公的便利,但也会导致混乱。一天下午,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的设计师文汶收到了三份设计要求,都要求当天交付。她表示很困惑:不是有设计需求流程吗?而且公司的管理体系也会略显不足。很多时候,由于扁平化管理,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和管理层对接,以至于管理层真的无法顾及到每个员工的感受。

3.资源太少,只能靠自己。在BAT,资源很多,工作内容很少单独完成,整个团队一起合作完成工作内容。在一个创业公司,资源大大减少,行业话语权也较弱。谈合作往往面临对方冷漠的窘境。而且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做,需要自己掌握多种技能,甚至小到每一个错别字,大到战略方向,都要自己解决。

即使能克服以上客观因素造成的困难,很多BAT等名企的应聘者在跳槽和面试时更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不能抛下名企包袱。很多人认为出生在名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加薪。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大多数通过A轮和B轮的初创公司仍处于快速扩张的状态,但创始人选择人才而不是控制人才。他们不再盲目扩招,也很少开出远高于市场价的薪酬来选择基层员工。大部分高价聘请的员工都是真正的技术大牛。

2.实力与期望薪资不符。对于很多在名企工作太久的员工来说,技能并不突出。创始人往往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早就和那个工资不匹配了。如果他们想招人,只能把工资降到开价。大部分人都不想降薪,这就导致了无休止的僵局。他们降薪磨练技能,不降薪继续当螺丝钉。

3.不喜欢给高薪公司的团队技术水平,没有成长空间。如前所述,刘先生面对开出高薪、比较自己跳槽初心的公司,依然拒绝了offer,陷入了薪资与成长的两难境地。

遇到以上问题怎么办?

最后一部分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初创公司的问题,一个是名企负担带来的自身问题。这次面试了几位从BAT离职,来到创业公司的候选人。关于创业公司为什么会吸引他们,我通过采访总结了以下三个相似之处。

1.更全面的发展前景。大公司的职能划分太细。在创业公司,由于流程不是太严格,分工模糊,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尝试,效率高,见效快,从而试错。

2.与创始人沟通更紧密。众所周知,BAT的层级设置非常严格,工作中的跨层级沟通基本不可能。创业公司的管理架构相对扁平化,基层员工可以相对频繁地与创始人交流。

3.更大的成就感。初创公司市场份额低,品牌效应弱,现有用户少。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可以快速看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对业务和数据的影响。在创业公司工作,可以知道自己做过什么,扮演过什么角色,从而有更大的成就感。

在创业公司工作,你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自我调节,积极看到来到创业公司能得到的好处。从名企到创业公司面试时,遇到了关于薪资和能力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建议——

1.名企的负担。名企的光环让很多应聘者无法接受降薪。但对于有三到五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薪资有时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既然选择离开舒适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心态,放下心理包袱。

2.能力不足。有相当多的应聘者因为能力不足而对薪资不满甚至面试失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公司。接受降薪加入公司并不是一件坏事。要看中这份工作能带来的成长。入职后,你要做的自然是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有主动提升技能的意识。

3.给高薪的公司没有成长空间。自然可以选择利用名企光环,在相对宽松的公司享受同等待遇,甚至获得高额加薪。但是,这样的选择背离了你离开BAT或者传统名企的初心,会再次回到最初的死循环,个人核心竞争力逐渐降低,未来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残酷的竞争中面临另一种选择。

所以放下名企包袱,远离舒适区,有危机感,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工资,随着技术和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提高。

从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离职到创业公司工作的员工,往往眼界较低。他们不太在乎眼前的工资。对于他们来说,让自己成长的更快更全面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哪里跳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为什么要跳槽。

你呢?你是从大公司跳槽到创业公司,还是以创业公司为跳板进入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