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子涵这么热?

老师,我们的子涵怎么会这么生气呢?

子涵,一个深受80后、90后父母喜爱的名字,可能是受到了网络文学的影响。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叫子涵。

据高校统计,武大有18名新生叫子涵,东北师范大学有12名。这个名字的年龄跨度很大。现在有很多学生叫子涵,一个班里会有不同的子涵、子涵、子涵。这真是一个“子涵”。

原因:

就是这样一个能体现时代风貌的名字。最近又出现在各种视频里,看起来甚至有些混乱。

这个梗来自一张网图:一位“子涵妈妈”在群里说,他们的孩子子涵被蚊子咬了。后来,“子涵妈妈”在群里作弄老师:“老师,为什么我家子涵被蚊子咬了,幼儿园就这样看孩子吗?”

她甚至问:“为什么不咬别人?”

这段对话可谓相当逆天。除了“子涵妈妈”对幼儿园老师的不友善质疑,还有“子涵妈妈”和“子涵妈妈”也在家长中发声。

“子涵文学”在网络上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更是因为这个事件背后所传递的“父母疯狂文化”。

微信群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渠道。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甚至溺爱。孩子每次在学校发生一点小事情,家长总会小题大做,不断放大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是导致家校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令人窒息的父母

现在很多父母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情绪失控。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不遵循自己想法和安排的小细节,并试图改正,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只要孩子受了一点委屈,父母都要找人算账。合影时,孩子站在后面,没有站在c位置,家长质疑老师的理由。

布置值日表时,孩子多了一项倒垃圾的工作,家长找老师理论;上课,老师不叫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家长问老师...这些家长无数次令人窒息的操作,不仅惹恼了老师,也影响了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这一代父母和上一代完全不同。他们的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文化程度更高。如果说上一代家长的要求只是“听老师话”“好好学习”,那么这一代家长显然对孩子有着全面的关心,对自己和学校的要求更高。

这种过度关心的背后,本质是父母的焦虑无处安放。

当今中国的父母有多焦虑?2019年,艾瑞咨询发布了《成长焦虑白皮书》,中国有91.5%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感到焦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将焦虑归因于与他人比较的心理压力,64.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