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哪些习俗?
除了晚上
除夕是指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正月初一)相连。“除夕夜”中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穷旧岁尽”的意思。人要革除旧部,革除旧年,来年意味着获得新的一年。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夜。所以这期间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去旧换新,消灾祈福。
周秦时期每年岁末都要在宫中举行“驱邪”仪式,击鼓驱走疫鬼,称为“驱邪”,后又在除夕的前一天,即除夕,称为“除”。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除夕是一年中最难忘的夜晚。除夕夜,是最热闹最喧闹的夜晚。刚一抹黑,孩子们或男青年们就已经带着香放鞭炮了,东响西响,大胆地放大鞭炮,年轻的一个一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出头来,别的孩子则双手捂着耳朵,紧张而焦急地等待着。这一幕,即使人老了也还能记得。
除夕主要有三项活动:吃团圆饭、祭祀和观察新年。
祭祀炉
它在中国起源很早。传说人们怕灶王爷上天,说对自己家人不好的话,就用食物和酒贿赂他。但是,各地祭灶的日子不一样。送灶也是讨债的和讨债的人络绎不绝的时候。但是,讨债最多也就除夕夜。饭后,即使欠账不收,主客见面时,也要拱拱手互相祝贺。
横扫一年
祭祀结束后,年底前,一定要选个好日子做大扫除,俗称“扫年祭”。扫墓拜年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每年大扫除前,保守家庭都要提前翻翻皇历,选个吉日来做。扫除多年积累的灰尘,干净地迎接新的一年。
念诗
赶上春节是新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人们经常在腊月二十五到三十去市场买年货。要买的东西数不胜数,从衣食住行的日用品到过年的鞭炮春联,满载而归总是好的。
摇钱树
为了点燃春节的喜悦,在大厅插上一盆鲜花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所以年关将至,花市交易格外热闹。最常见的花有桃、梅、李、牡丹、芍药、水仙等。有些人也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带一盆金桔回家。脑子快的商人会在树干上绑上红色的鞭炮和闪亮的金元宝,名字叫“摇钱树”。
贴春联
春联是以红纸为底,用墨汁书写的吉祥对联,过年时贴在大门、墙壁、房门、仓库、厨房等处。春联的内容要讲究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算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风格。
年画
它是与新年习俗有关的印刷品,也是新年期间独特的民间工艺。各地年画的特点各不相同,但色彩活泼豪放,寓意吉祥。“剪纸”就是用刀在纸上刻下图案,画面的设计非常巧妙。“纸画”年画的内容主要是神仙。钟馗、财神和天宫赐福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主题。
拿起财神
据说除夕也是神仙下凡的日子,所以“接神”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任务。在众神中,最受欢迎的是财神。除夕当天下午,“送财神”成了小男孩中最火的临时产业。他们低价买了一叠财神的画,然后在大街上喊“送财神”“送财神”。通常情况下,当财神上门时,主人肯定会花几个铜币“请”进来。即使家里已经有了,也要回答“请过”,千万不要说“不”,以免切断自己的经济来源。
除夕之夜的家庭团圆饭
过年的高潮是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无论你平日在哪里为生活奋斗,除夕夜,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游子们,一定会风尘仆仆,回家团聚。家里的成员必须等全家人都到了再动筷子。在一些地方,人们习惯在桌子上放一双筷子,在碗里放一些菜,即使一个家庭成员未能回家吃团圆饭,也表明家人在等他回家。传统上,年夜饭吃得越久越好。有些人吃到深夜。
压岁钱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就要到了。通常这个时候,长辈会坐在班里,接受晚辈的拜辞。退休的时候,子女要给长辈说吉祥话,长辈会给儿孙提前准备好的红包。这个红包是“压岁钱”。
寿穗
除夕夜,大多数人不睡觉,熬到天亮。这一习俗最早见于当地风俗:“蜀之风俗,至除夕不睡,名为守岁”。根据传说,保持年龄可以让你或你的父母长寿。因此,除夕夜,各家通常灯火通明,彻夜不眠。到时候,鞭炮声此起彼伏,新年到了。
新年送橘子
春节期间互赠橘子的习俗流行于中国广东,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橘字写成橘字,橘字和吉祥字很像。在春节,人们互相赠送橘子以求好运,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小橘子能成为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都会准备一些橘子,放在篮子里拎着,作为新年礼物,而她回赠的礼物也就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海丰,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磕头,长辈则用红纸包钱或给他们橘子。像中国各地的习俗一样,年轻人在拜年时向长辈致敬。至于给年轻人吃什么食物,自然是选择孩子爱吃的、有吉祥意义的物品。所以选择橘子作为这类有特殊意义的食物。至于给红包,是让孩子买自己喜欢吃的,玩的,后来为了简化手续改了。虽然意义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橘子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称橘子为“大橘子”,它的谐音是“好运”。因此,人们应该带着橙子到亲戚家拜年,主人会用自己的大橙子与客人带来的大橙子交换,这样才能彼此友好,有好运气。如果甲家的孩子在春节期间打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橘子赔罪,甲家的父母也不怪自己的孩子。第二个家庭的人接受了橘子,原谅了第一个家庭的孩子。这说明B家遭遇了一场不吉利的争斗,如果A家运气好送给B家,今年B家和B家的孩子就不会有什么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春节定制贴窗花
春节期间,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能烘托节日的气氛,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窗花”。
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为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所以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的生活,如农耕、编织、捕鱼、牧羊、养猪、养鸡等。此外,还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等题材。此外,花鸟、虫鱼、生肖的意象也很常见。
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繁荣喜庆。
春节习俗-新年问候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拜年”一词的原意是给老人拜年,包括给老人磕头,祝贺新年快乐,问候他们的生活。如遇同辈亲友,也要敬礼祝贺。
新年问候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人们外出见面也要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语,邻里或亲友之间也相互拜年或请喝酒娱乐。
《东京梦里行》卷六,元老孟描述北宋汴京说:“十月一日,开封府闭关三日,士子自早互庆。陆荣在《明中叶园中杂记》卷五中说:“京城元旦,人从朝廷到庶人,连日过马路者,谓之' '。然而,庶人每个人都崇拜他的亲戚和朋友。“在与朝鲜官员打交道时,他们比专家更有爱心……”。顾铁青,阿清人,在《贾青·鲁》中描述“男女祭奠父母,主人引其卑其子,或停送其子以贺之,谓之' ' ' ' ' '”。对那些一辈子不见面的人,此时也是互相拜拜。”
在古代,上流社会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问候的习俗。宋代诗人周惠在《清波》杂志上说:“宋元佑年间,常以过年为名,用仆从刺人。”。当时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广,要到处拜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关系不密切的朋友没有亲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一张用梅花信纸剪成的卡片,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贺的话。在明朝,人们拜访而不是拜年。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过年》一诗中描述:“不相见,而要谈,名篇满盖;我也朝人扔几张纸,世道厌简,不嫌空。”这里所说的“名刺”和“名卜”就是今天贺年卡的由来。贺年卡是用来联系感情、互致问候的,方便实用,至今仍流行。
大约从清朝开始,新年祝福中加入了“团拜”的形式。在《边帽玉檀》中,清主说:“年初京城必作例行团拜,以凝聚新春之谊,以表乡情。”“每年都会以年货的价值来预定客人,并举行宴会来庆祝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礼仪电报和电话拜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春节习俗-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
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燃放鞭炮可以营造节日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但如果追溯鞭炮的起源,就会明白古人放鞭炮的初衷及其演变历史。
《荆楚纪年》说:“正月初一,庭前鸡鸣放鞭炮,避邪。”这一记载表明,鞭炮是古代驱赶瘟疫和邪灵的声学工具,使得燃放鞭炮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古人的误解造成的。据《神经》记载,在古代,人们穿过深山扎营,晚上燃起篝火,一是为了做饭取暖,二是为了防止野兽入侵。但是,山里有一种动物,它不怕人,也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吃。
为了对付这种动物,人们想到了在火中燃放鞭炮,利用竹子的爆裂声来驱赶的方法。这里说的动物叫“山嫂”。古人说能使人忽冷忽热,是鬼使人得了忽冷忽热的病,吓走了山,也就是驱除了邪灵,使人得了吉祥平安。
唐初,瘟疫遍地。一个叫李天的人把硝石放在一个竹筒里,点燃它,使它发出更大的声音和更强的烟。结果,山岚的瘴气被驱散,流行病被制止。这是最早的鞭炮原型。后来火药出现了,人们就在竹筒里装满硝石、硫磺、木炭燃烧,产生了“爆炸战”。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纸管和裹着火药的麻杆制作“炮”(即鞭炮)。关于鞭炮的演变,《优秀流行编曲》记载:“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诗也叫爆杆。后人为之卷纸。叫做“鞭炮”。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姚、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的温州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他们生产的鞭炮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放鞭炮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不仅在春节燃放鞭炮辞旧迎新,还燃放鞭炮庆祝重大节日和喜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结婚、建房、开业等。
春节习俗-吃年糕
春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又叫“年糕”,与“一年比一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作为一种食物,年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稻种,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汉代人把年糕称为“年糕”、“鱼饵”、“糯米糕”。古人也有一个从年糕到年糕的发展过程。公元6世纪的食谱《史记》中记载了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其中写道,“当米饭煮熟,而且比杵臼的还要热,必须煮得极其熟,才能没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后,煮成米饭,再切成桃核大小。
把米磨成饼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可以证明这一点。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丝筛过,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坚硬的面团,在面团上附上枣和栗子,再用竹叶包裹,蒸熟。这种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产。北方有糯米之类的粘粒,古代最早推出粘小米(俗称小米)。这种小米去壳粉,用水蒸熟后,呈黄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黄河流域人们庆祝丰收的美味佳肴。明朝崇祯年间出版的《京师风光略》一文,记录了当时的每一个北京人。quot“正月初一,我们吃小米饼,叫年糕。不难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糕”的谐音。
年糕有很多种,北方的白年糕,塞北农民的黄年糕,江南水乡的年糕。ツ旮狻⒱ㄍ宓旃旮旮旮旮旮旮廦旮旮旮旮旮旮旮旮旮旮旮260嘿?
北方有蒸年糕和炒年糕两种,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炒,还有切片炒、汤煮,甜咸兼备。
据说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来祭神祭祖的,后来成为春节的食物。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而且随着一年的过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一首诗所说,“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春节习俗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有句话叫“好吃但不如饺子”。春节期间,饺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美味。
据三国时魏人张仪所著《广雅》记载,当时有一种月牙形的食物叫“馄饨”,基本上与现在的饺子形状相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已“形如月牙,遍天下可吃”。据推测,做饺子时,他并不拿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放在碗里,所以当时人们把饺子称为“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一些地区仍然流行。比如河南人、陕西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一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食材。大约到了唐朝,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捞出来放在盘子里一个人吃。
交子在宋代被称为“焦耳”,这是后世“交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之后的元、明、清、民国时期依然可以看到。
元代称饺子为“平食”。明朝万历年间,沈邦《万部杂注》记载:“元旦快乐...作为斑块食品”。刘若愚《议事录》记载:“大年初一吃水果点心,即吃片。”元明时期“匾食”的“匾”,现已常用作“平”。“卞氏”,可能来自蒙古语。
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些关于饺子的新称谓,如“饺子”、“水上小吃”、“烧饼”等。交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地理传播在不断扩大。
春节吃饺子的民俗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流行。一般饺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是“年少交友”的意思,“子”是“年少交友”的意思,与“饺子”谐音,意为“大团圆”、“吉祥如意”。
关于春节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个是纪念盘古创世,结束混合状态。另一种是把它作为“馄饨”的谐音,意思是“五谷丰登”。另外,还说吃饺子的民间语言和女娲造人有关。女娲土致人时,黄土人的耳朵因为天气寒冷,很容易被冻掉。女娲为了使耳朵不被固定,就在耳朵上安了一个小眼,用一根细线扎起来,把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这样耳朵就好了。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把饺子包起来,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馅(线)包起来,用嘴吃。
饺子已经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目食品。原因如下:第一,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春节期间,人们吃饺子,得到“生财之道”的声音。其次,饺子有馅,方便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放进馅里,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包饺子时,人们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包成馅。吃最好的和糖的,来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长寿,吃枣和栗子的,早生贵子。
在一些地区,当人们吃饺子时,他们不得不搭配一些副食来显示他们的好运。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万事如意;吃三个新鲜蔬菜。象征着三阳开泰。台湾省的人吃鱼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团圆和发财。饺子有各种各样的馅和制作方法。即使是同一种饺子,也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用粉条肉汤煮饺子。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在河南的一些地区,饺子和面条一起煮,称为“金线穿金锭”。
饺子美食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