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好幼儿舞蹈
江西九江湖口县第二幼儿园张伟娟幼儿舞蹈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以美陶冶孩子,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启迪和教育孩子,促进孩子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发展和审美教育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少儿舞蹈教育中,由于传统舞蹈教学方法的制约和教师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局限,儿童对舞蹈兴趣的培养一度被忽视,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幼儿园舞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首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在日常的少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孩子简单地模仿舞蹈动作,以学习老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引导孩子理解舞蹈本身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其次,缺乏对儿童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比如有些老师在舞蹈教学中过分追求练习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却忽视了孩子情绪的愉悦性,导致很多孩子对学习新动作和重复旧动作感到厌倦。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记得刚从学校毕业,去了县中心幼儿园当舞蹈老师。开学前一天,我信心满满,想教他们这个教他们那个。一天下来,我筋疲力尽,声音嘶哑,但结果并不理想。我真的被打击了。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经过我的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变,终于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同学们的喜爱。在此,我将自己这几年在教育第一战线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一、选材得当是学习舞蹈的关键环节。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1,选择的舞蹈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儿童舞蹈一定是儿童的,也就是儿童天性的写照。不要让儿童舞蹈带着成人的痕迹,而要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纯洁和可爱。2.选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表演素质。就像歌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歌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风格量身定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比如你布置或选择的内容很美,很难,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可以弄巧成拙。3.少儿舞蹈的选材和少儿舞蹈也有很大的区别。儿童舞蹈的选材要活泼可爱,突出他的动作和表情的天真和童心;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看,儿童选材要有更丰富的表现内涵和更大的动作表现技巧,这样简单的“笔画”不会可爱,也不适合现阶段儿童的审美需求。4.另外,总的来说,选材要新颖,要有时代感,从体裁到表演形式都要有创新,包括舞蹈词汇和动作的创作,一定要有特色,不能成人化、僵化。在孩子们眼里,世界很新奇:在天上飞,在地上跑,在水里游...只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点,去分析和处理人和事,最后直观地表现出来,就会产生艺术的童趣。比如舞蹈《在奶奶面前看大戏》,开头是一句童谣:“拉大锯,拉大锯,在奶奶面前唱大戏……”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女孩,经过“战斗”,终于开心地来到奶奶家门口,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期待大戏的开场。话剧开始了,小女孩们在看话剧时脸上丰富的表情,体现了话剧的精彩。看戏是一种民间娱乐。这种舞蹈抓住了孩子好奇、兴奋、参与、模仿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5.另外,我认为幼儿园3岁的孩子应该以节奏为主,辅以简单的舞步、舞蹈游戏和简单的基础训练。4岁的孩子可以多跳舞,加大训练量,把舞蹈游戏和小品结合起来。而5岁的孩子可以有地面训练,配速组合,表演舞蹈。第二,演示要生动。不管是大人学舞蹈还是小孩学舞蹈,常见的教学方法都是学生模仿老师示范。那么老师如何根据舞蹈的特点和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示范呢?选择什么时间做相应的示范尤为重要。1.示范是儿童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这是由舞蹈本身的特点和儿童的生理、心理水平决定的。示范是学生获得正确的视觉形象和动觉表征最方便有效的途径,说明示范是培养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用他们充满激情的舞蹈示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更完美地表达舞蹈。“演示”直观生动。5-6岁的孩子生活经验比较简单,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容易被暗示。他们对舞蹈动作的习得和舞蹈美感的形成,大多来自于“示范”。2.教师要准确、生动、有表现力地表演舞蹈作品,让孩子对自己想学的东西有完整、清晰的印象。激起学习的欲望,练习不会觉得枯燥,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演示时应伴有语言讲解和对儿童的镜像演示。比如孩子要伸左手,老师要伸右手。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初学者在刚接触一个新动作时,难免会遇到手脚不太协调的现象,往往会在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的衔接中出现短暂停顿,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部分分解和示范。示范是儿童舞蹈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儿童有效掌握技能的途径之一。通过老师准确、生动、形象地将舞蹈教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让孩子们将动作分解成单个动作,反复交替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每个舞蹈动作之间的过渡环节,在动作衔接的地方再演示一遍,让学生理解动作之间的关系,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和感染力。演示配有讲解,讲解理解动作的方法和要领,让幼儿清楚地了解全身动作的产生、方向、路线和协调性。解释要生动易懂。比如转手腕,按照动作要求,第一个手腕由外向内转,第二个手腕由内向外转掌。孩子的学习没兴趣,费力。但如果你告诉孩子,你现在在果园里的树上抓到了一个大苹果,你要摘,就必须转动手腕,扭动它。或者在练习站立的时候,如果你告诉孩子站直,他们可能站得不好,那么你告诉他们,他们会像棍子或铅笔一样做得很好。所以,语言解读极其重要。第三,语言要优美。用语言创造音乐的意境,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游戏中学习。舞蹈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在舞蹈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盲从老师,没有语言的与学生交流,学生就无法理解动作的规范和要领在哪里,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又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在视觉上享受美,还要在听觉上触动心灵。老师要尽量用标准普通话教动作,语调平和,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优美。它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顺序。先说的,后说的,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不会混淆思维。比如,孩子在学习“头部的圆周运动”时,首先要掌握低头、抬头、左右倾斜头部的准确部位,然后再练习头部的圆周运动,这样就会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理清思路,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再去纠正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还可以使学生学得熟练、快速、良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促使学生在兴奋中完成动作,减少舞蹈学习中痛苦的成分。如“交替步”,把两脚比作“好朋友,你去我也去,永远的好朋友”;教伸臂的时候,用“小树发芽”的比喻,等等。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会感到快乐并积极地学习。比如在给大班讲授《马跑跑》的节奏时,我让孩子们扮演老马和小马的角色,用生动的语言营造出“大草原”的意境:“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在草地上吃草”。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我一边学着老马的音调,一边做着动作,激励着“小马”跟着我一起学跑。熟练准确的动作,加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是一匹小马,在草原上奔跑。为了让孩子体验速度带来的动作幅度变化,我引导孩子想象各种情况。比如,跑得快意味着有紧急情况,所以他们需要用全身的力量,动作要快速重复交替。一些孩子争先恐后地讲述他们在电影和电视中看到的东西。自然模仿,左手快速拉缰绳,右手不停拍臀,睁大眼睛盯着前方,都是身临其境,自然;如果速度变慢,说明马累了,需要边走边休息,动作幅度要小一些。结合音乐节奏的变化,孩子在丰富的想象力下自然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度和舞蹈的表现力。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不仅体现在动作的表现力上,丰富的表情更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看到孩子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就很关心地问:“小马,小马,你生病了吗?”你为什么不开心?“有了这样的灵感,孩子自然会笑。在整个教学中,没有动作的要领和技巧,而是通过游戏和联想,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趣味和美感,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第四,形式要多样。除了吃饭和睡觉,孩子每天的活动主要是玩耍和游戏。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游戏的重要性。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动作和音乐的奇妙结合,找到感觉、节奏和情感,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变枯燥的训练方式为轻松、活泼、游戏化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平台阶”,让老师扮演火车头的角色,让孩子扮演车体的角色,一起出发,随着音乐的节奏驶向美丽的大自然。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孩子的节奏感,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孩子各个器官表达各种动作和情绪,让他们在舞蹈中感受快乐,进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气质和性格的效果。就像基础培训班一样,学生坚持不了多久,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教学进度。如果这时候老师能把基础训练和游戏结合起来,一个个模仿动物的神态,学生的积极性又会被激发出来,甚至不愿意下课。就像学习新的动作一样,如果只按照一、二、三、四上的节拍做动作,孩子会感到厌烦和疲惫。如果把动作融入到游戏中,孩子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从而提高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舞蹈学习也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果学鸭子走路,老师可以扮演鸭妈妈的角色,让宝宝做鸭宝宝,让鸭宝宝跟鸭妈妈学技术,还可以戴头饰或者穿衣服。还有小步骤,母鸡带小鸡可以练习。跳台阶,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作为舞蹈老师,首先要让孩子喜欢你,然后老师要精力充沛,语气和蔼随意,表情丰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上一堂轻松愉快的课。因此,要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儿童舞蹈。在幼儿舞蹈活动中,要越来越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有效地依靠乐趣来调动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得会、乐得会、美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