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呢?

《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的形象一直被人理解和误解。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觉得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生活的时代的银幕上。林黛玉在贾宝玉眼里美如天仙,但你要知道,林黛玉的外表美和谢熙熙一样病态;她自尊心很强,但其实是用自尊心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她常常小心眼,但小心眼的背后有诚实;所以她不能接受贾宝玉这种以寻爱为乐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一个人格悲剧。虽然她性格上有缺点,但也掩饰不了她叛逆的光芒。

关键词:病态美,自尊,自卑,心胸狭窄,率真,真爱,叛逆悲剧

《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的形象一直被人理解和误解。新时期,红楼梦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然而,对于林黛玉来说,她似乎面临着新的厄运。尤其在年轻人中,戴不如柴的论调相当流行,她甚至直取“寻仇”。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觉得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生活的时代的银幕上。否则,我们将永远摆脱不了被理解和被误解的循环。

一、西溪的病态美。

纵观《红楼梦》,作者并没有在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上花费过多的笔墨。但是,正是用很少笔墨的描写,留下了非常美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降珠仙草》的开篇话中得知“得天地之精滋养,可脱草木之胎,得一人形”,而这几句话,体会到“仙草之化身”是一种超凡的美,精致非凡。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都是美好的,更何况是一株由天地精华和甘露滋养的“仙草”!此时,作者虽未直接描写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目中,早已被这“仙草做的女体”迷住了。至此,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秀”的黛玉形象。

黛玉初入贾府,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妙地用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来看林黛玉的美。说话直爽的凤见了黛玉,大为惊异:“世上竟有这等美人,我今日才见着!”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丽,但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看宝玉眼中的黛玉形象:“两弯如蹙额眉,一对似喜非喜。”状态有二悲,且是病。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沉默像水面上闪耀的美丽花朵,行动像柔弱的柳树。心比茎多一点,病不如西。宝玉竟称他为“仙子姐姐”。此时,一个活生生的“美丽”黛玉已经跃然纸上。这就是林黛玉的“外在美”。但她的“外在美”是“袭遍全身”、“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就像一个“捧着西子的心”。

第二,用自尊掩盖自卑

周瑞家送宫花,本来只是绕路,但最后恰巧送给了黛玉,引起了姑娘的警觉:“是只送给我,还是其他姑娘都是?”当周瑞家的回答“你们都有,这两个是女孩”时,黛玉马上给了我一个顶针:“我就知道别人不会挑剩下的,不会给我。”如果林和贾没有门第之分,黛玉绝不会敏感到从送花顺序到贵贱之分。在这里,“怕被嘲笑”的自尊变成了“怕被小人看到”的自卫。这种自我辩解是黛玉内心深处环境变化和家庭差异的微妙反映。从布景来看,不仅是针对周瑞家的,还有针对薛姨妈和贾府的。她想借送宫花这件小事,在皇室和侯门家族的天平上称一称自己。这是问题的本质。芝罘斋在评论这段文字时说:“现在我又来了一段新文字,但我从骨头里写出了阿丘的性质,所以我知道这也是阿丘的官方故事。”“自然”是指这种让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不会被别人伤害的黛玉,最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但贵夫人万万没想到,对周瑞谷的奴才发泄显然有失身份,她想要的却失去了。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背景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郑重指出“从骨写”。

当然,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尊,但是如果她自尊心太强,就会发展成小心眼。当史湘云说肖丹的演员有点像她时,林小姐的轻微怨恨变成了雷霆和愤怒。不过她这次注意到了自己的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回到住处,她接二连三地向爱人倾诉:“我曾经取笑过你——把我比作玩家?””本节也愤怒了。那你为什么又对着云眨眼睛?你在担心什么?除非我和她固执己见,她才会贬低自己?他是一个等待的女士,而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他对我很固执。如果我回嘴,他岂不是让自己看不起别人?是这个想法,不是吗?这也是你的好意,但是这种好感,偏又不接待你,一般都很烦。你又和我做爱了,但是你说我是个小女孩,我对自己的行为很恼火。你害怕他冒犯了我。如果我生他的气,关你什么事?他得罪了我,跟你有什么关系?”(第二十二回)在这里,林老师把人格价值和家庭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清楚。被比作戏子还可以原谅,但把湘云看得比她还高贵就忍无可忍了。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但宝玉不是这个意思。但我们不要被黛玉的诡辩所迷惑。其实最不可原谅的是把他比作一个球员。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羞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多,这是自尊心的明显表现。

其实对于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只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的家庭出身和依赖他人不同,她有很深的自卑感,所以她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维护自己的自尊,以自尊掩盖内心的自卑。

第三,心胸狭窄的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大家都知道,但我们也要看到,小心眼的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和贾宝玉订婚之前,对她的两个情敌薛宝钗和史湘云有点“小家子气”,有时简直不可理喻。如果薛宝钗病了,贾宝玉来看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黛玉一见就不高兴,说:“哎呀,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我知道他要来,我就不会来了。这要是一根刺,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不好意思。

而林黛玉的真实,在几乎不加掩饰地揭露她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她那颗纯真的心。在她眼里,容不下灰尘,她也不记得了。当她对某人或某事有看法时,她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谈完了就抛到一边。正是凭着这种坦诚,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谊,没有人把行动讨人厌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她随时不在,大家也会觉得空虚寂寞。毕竟,她有一个灿烂的灵魂。小而苦,不过是玉上的一个小瑕疵。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和薛宝钗结下了仇,因为她曾经把宝钗当作情敌。但正是他们后来“解剖了彼此的金兰语”,组成了“金兰棋”,成为友谊中最感人的篇章。宝钗一番苦口婆心的批评感动了她,深情地说:“你老是待人接物,这很好,可是我是最有爱心的人。我只觉得你心里有个叛徒。前天你说看杂书不好,你劝我那些好话,我很感激你。原来我过去错了,现在真的错了。仔细算了一下,我妈死的早,没有姐妹兄弟。我今年长到十五岁了,但是没有人教我你前天说的话。不能怪云姑娘打招呼。我看到他过去夸你,我还是没用。昨天自己路过,才知道。比如你这么说,我就不让你走;你不介意告诉我那些话,所以我错了……”她对宝钗说的话,像是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过去不容忍别人的缺点是因为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到别人夸宝钗,因为他一直觉得宝钗是“心里藏着个汉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孩的自尊心有点偏执,她变得豁达坦率了。

第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很孤立,唯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去了这份爱,生命也就结束了。

林黛玉离不开贾宝玉,更不用说失去贾宝玉的心。但在初恋阶段,两人若即若离,互相试探,不肯表现出真心。尤其是林黛玉,在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诚意之前,不肯轻易表露自己对贾宝玉的爱,因为她非常自尊。此时的贾宝玉对清纯少女有一种兼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是有着明显的感情,这让林黛玉忍无可忍。她直截了当地对贾宝玉说:“我知道你心里有个‘姐姐’,只是遇见了就忘了。”

林黛玉执着地追求爱情,但当贾宝玉真的通过《西厢记》的文字向她表达爱意时,她反而会责怪他。林黛玉和贾宝玉* * *第一次读西厢记。她“越看越多,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把十六件事全读完了,有意识地告诫人们,余香满词。虽然看完了书,但我只是走神,在心里默默背诵。”贾宝玉趁机对她说:“我是‘伤心病体’,你才是那个‘美人’。”林黛玉却气得两颊通红。她哭着扬起两道似乎在皱眉的眉毛,瞪着两只似乎在瞪眼的眼睛,脸颊生气了,瘦脸生气了。她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八道,这淫歌你学得好,还学这些混蛋话来欺负我。我跟舅舅舅妈说去。”第二次,贾宝玉借着张生在西厢记里对媒人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姑娘,‘你若多情,怎能铺床?”“对林黛玉的爱又来了。林黛玉却“扑面”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八道,你把这首淫秽色情的歌弄得好好的,看了他妈的书,学了,还拿我开玩笑。我成了一个解闷的人。”并立即“走出去”。林黛玉的言行是多么矛盾啊!她天天纠缠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而日夜痛苦,浑身不舒服。但是,贾宝玉一表态,她就摆出一副贵夫人的架势,痛斥在她心里也算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是“淫荡的歌”、“他妈的书”,并毫不犹豫地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禁闭咒——贾政压贾宝玉的权柄。这是不是太“乖张”了?其实贾宝玉是贵族子弟,多少沾染了贵族的恶习。在林黛玉看出他的真诚之前,她一直保持着警惕。林黛玉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的爱情表达,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的影响下,贾宝玉不公平地在史湘云面前夸奖林黛玉不要乱说仕途和经济,并勇敢地向林黛玉献上了自己的真心,把两只苍老的手送给了她作为定情信物。此时林黛玉已经确认贾宝玉是真的爱她。从此以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再也没有大吵过一次,林黛玉对薛宝钗和史湘云的讥讽也少了许多。

五、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毕竟林黛玉是个天真的女孩。她幻想着自己与贾宝玉的爱情有一天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以符合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可是,美好的幻想里什么都没有附上,结局又是什么呢?林黛玉不如贾宝玉乐观自信。她担心的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更多的是对这段爱情悲剧结局的预感。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也正是在把爱情发展成婚姻的过程中,林黛玉遇到了更大的威胁,更加无能为力。

事实是,宝黛的爱情上空确实笼罩着一片不祥的乌云,而这片乌云的制造者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的心肝宝贝宝玉的择偶问题,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重要问题。贾母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为宝玉的妃子候选人,贾母选择了晴雯,把她交给宝玉做丫鬟,说:“晴雯的丫鬟对我很好。”别的丫鬟“相貌不如他聪明,将来只有他能为宝玉所用。”贾母对宝玉的妃子还是那么上心,所以对他的妻子要求更高,自然在选择上也更加谨慎。

林黛玉的小心眼和尖牙,得罪了身边很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紫鹃这个贴身丫鬟,贾家没人管她,也没人惦记她。她还是无处不在,别人不敢说,她就说。比如大观园里的人都知道宝玉和阿隆的事,却没人怕破这张纸。只有黛玉敢对阿隆说:“你说你是姑娘,我只把你当嫂子。”她的个性冷漠而傲慢。比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和怡红院的内奸毫无顾忌,出奇的直爽。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是暴虐、残害人的人格,人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在这里,真正的人格存在本身就是反叛。

曾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在体会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许配给宝玉,且与比较后,明显偏向薛宝钗。在贾母态度明朗后,王熙凤使出了“偷柱”的计策,叫宝玉娶了妹妹林,实际上却娶了薛宝钗。无奈之下,林黛玉病倒了。临死前,她在绝望和愤慨中,烧掉了一首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和一份包含她内心的手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人格悲剧。

林黛玉的性格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在她的爱情和幸福被扼杀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以至于用死亡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达到了顶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果断的悲剧形象深深地铭刻在读者心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

其他十个理论:

。asp?ArticleID = 4496 & ampArticlePage=1

(1)

作为郭蓉公馆的近亲,林黛玉也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员。她出身世袭侯爵,家境贫寒,是当时很多人羡慕的所谓“贵族家庭”。官僚父亲,因为“膝下苍凉之叹”,把独生女抚养成人,从小教她读书写字,爱她如掌上明珠。她似乎有一个被宠坏的、无拘无束的童年。但由于娇弱的体质和母亲的早逝,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童年,有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

这个贵族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时间给她更多的阶级教育;好像还没来得及把社会对女性规定的一切带给她深刻的感受;但只给她的人生留下了一段空虚而温暖的记忆,让她迈出了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为了“解除父亲内忧外患”,她来到了刚刚“繁华”起来的郭蓉公馆。

她一踏进郭蓉公馆的大门,就立刻被封建家庭里的“温柔”所包裹。贾母“抱在怀里痛哭”;王夫人命人拿出缎子给她裁衣服;冯也拉着她的手说:“你就告诉我,你想吃什么,你固执什么。姑娘的妻子不好,就告诉我”,并马上叫人给她收拾屋子。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和女儿,不仅一踏上门槛就受到了如此热情的接待,而且“疼爱有加”,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外孙女“放在后面”,“吃住都像宝玉一样”。的确,谁曾如此青睐于赋?爱情达到了最高境界。郭蓉大厦的人,谁不对这个“举止得体,谈吐得体”的姑娘投以尊敬而温暖的目光?

不仅如此,那个让她第一眼就觉得陌生的表妹,还“同坐一日,同停一夜”,亲密程度“不一样”...

还是那个家庭悲剧的前奏?

生命的复杂现象,首先就是为我们展开这样一个“生命之谜”。

当我们第一次到达郭蓉大厦时,我们看到林黛玉仔细观察一切,礼貌地回答一切。她似乎还记得母亲的遗言:“外婆家和别的家不一样”,于是“步步留心,时时关心,一句话不说,不前进一步”...

这种谨慎的生活,或许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是,我们看到她好像并没有认真去做。她很快就给郭蓉大厦的人留下了“孤傲”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乍到时的那种“重视”和“关心”,只是基于这样一个动机:“我怕被人笑话。”难怪她没有给别人留下太多印象,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生。

然而命运似乎恶意地和她玩了一把,不久她父亲又去世了。当她回老家料理后事,再回到府时,她已不再是来此做客的扬州盐班林少爷的小姐,而是来贾府投奔的一个无家可归的亲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尊显然已经失去了位置,她的“涵养”更是格格不入。

但这种情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女孩的生活态度,反而好像激起了她的骄傲,让她怀疑地四处盯着,生怕有人歧视和鄙视她。周瑞的妻子送了两朵宫花,她首先关心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没摘剩下的”。当袁春回到本省时,每个人都写诗,玩得很开心。她本可以跟着声音唱赞歌,但她想做的只是“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压倒一切”。后来因为不能“违诏多行”,就“胡乱立了个五字法”。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心里不高兴。这本来不适合用言语表达,但她只是表明了她的“怨恨”。史湘云说她就像舞台上的肖丹,每个人都笑着附和。她本可以一笑置之,但她敏感地感觉到,把她和一个“玩家”相提并论,是一种带着轻蔑的“戏弄”,于是她大为不满,忍不住生气了...

似乎这个女生身上有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质显得那么狭隘。但这一切,总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一个隐痛,那就是她依赖他人而活的宿命。她对这种命运感到不安,但又无法摆脱。这种矛盾往往会扭曲她的感情和心理,所以她的心情永远不会平静,会挑起很多看似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有一次,她敲怡康苑的门。晴雯误以为是女孩,不肯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竟然让她伤得这么深。如果她真的在门外“大声问她”,事情就解决了。然而,栅栏下的情况不允许她多想,却立刻激起了她心中的感慨:“现在他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一家人相依为命,现在他严重的厌恶和厌烦。”真的,没有什么比伤害女孩的自尊,伤害她靠人活着的命运更伤害女孩的了。那天晚上,她“靠在床栏杆上,双手抱着膝盖,眼里含着泪水,像木雕泥塑一样,直直地坐了20多天才入睡。”第二天,她看到满地的落花,感慨地写下了著名的《花葬》。

落花唤醒了女性在她心中只能被别人践踏,不能被自己主宰的命运。

然而,这个女孩不能知道更多,她把这种命运归咎于她没有家。结果,她患上了思乡的焦虑。大观园里的喧嚣,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和温馨,甚至大自然中的落花,秋风秋雨等等。,都造成了她心中的无家可归。在她面前,整个世界似乎都成了眼泪和悲伤的原料。

好像这个外婆家没有对她表现出任何善意,一切都把她当淑女。她似乎用太多的怀疑和不宽容来折磨自己。她似乎没有看到,挥金如土的贾府会在意这个孙女的衣食开销?同时在她面前有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小家子气”?更何况在封建家庭里太有权威的贾那么爱她;失去父母不仅没有造成歧视,反而激起了老太太的温暖和爱。的确,生活在这么好的亲戚的门下,有什么必要如此执着于自己的痛苦?换成另一个人岂不是很幸运?

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非常微妙的魅力。

原来这是一个从来不需要别人的衣服来忘记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从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成自己幸福的人。同时这也是另一个越是在听天由命的情况下,越是坚持个人尊严的人。

这样的人物,生活在那个年代,成了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承受的,只能是社会给他的。”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偏执,更不用说的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偏执并压迫这种自尊的私人制度。私有制,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中国所有以家为起点的封建家庭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具来计算的。所谓“一个女儿的儿子不能坐在厅堂里”,“一个有钱的家庭,一个有钱的身体”等等恰恰说明了这种情况。所以,一个没有家的人,等于失去了所有的社会地位,整个世界都好像在他面前竖起来了,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失去家园的林黛玉在贾府找到了安身之所,但私有制社会制度造成的界限、观念等诸多精神障碍在她心中并未消除。同时也没有在周围人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造成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争斗、竞争、欺诈等等,在郭蓉府的围墙里,在林黛玉身边,每天都在发生。面对这种情况,连还不太懂事的丫环嘉惠都感叹:“这地方真让人受不了!”真的在那双势利的眼睛下,除了西装什么都没有的林黛玉就能安身立命了吗?

不仅如此,就连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又怎么能安定下来呢?探春姑娘说得好:“我们是骨肉一家。我们都像黑眼鸡。我希望你吃我,我吃你。”这种感觉在林黛玉这个局外人身上自然加深了。说实话,人家尊重她只是因为尊重贾,太权威了。同时,既然别人能慷慨的给她这种爱,当然也可以合理的收回。后来事实证明不是?是的,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性格”,直到别人露脸。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偏执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发现的毫无根据的痛苦。正是通过她的偏执和敏感,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它可以偷偷的,曲折的折磨一个人,甚至让你在伤害一个人之后,觉得完全是他自己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