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姿势是哪个?
螳螂拳起源于陕西淳化县,是中国模仿螳螂动作的传统拳法,流传于山东胶东。
明末清初,王朗(琪宇山东栖霞人)在比武失败后,偶然看到螳螂捕蝉巧妙凶猛的局面,编了一些拳防结合苦练,在访友练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提高成绩,从而创造了最初的螳螂拳;
19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繁荣期,出现了一批螳螂拳大师。
螳螂拳自产生以来的数百年间,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的鲜明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框螳螂等。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框螳螂在栖霞比较受欢迎。
2011螳螂拳获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9,11,唐郎莱阳文化馆、栖霞文化馆、青岛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青岛远洋唐郎拳俱乐部获得唐郎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明末清初,陕西淳化县的王朗(即王文成)开始练习少林功夫。当他看到螳螂打蝉时,他受到了启发。回国后,他刻苦学习,取蛙辫活动特点,吸收十八拳法精华,编创了“崩修”“八肘”两套学习方法,命名为“螳螂十八招”。
赵主,山东莱阳县赵家疃人,自幼习武。王朗看到赵主擅长武术,就教他螳螂拳,赵主把螳螂拳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螂蜘蛛拳在陕西淳化县销声匿迹,赵主吸收了“崩修”“八肘”等拳种的精华加以改变,沿袭了螳螂拳的特点。
19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繁荣期,出现了米卓夫、米、米、孙英、孙、杨、、杨、、杨、、杨振宝、杨德昌、邹亮等一批螳螂拳大师。
栖霞篮人自创的小螳螂拳,张宏喜、易寿春、单金生三人传世。八步螳螂拳起源于栖霞,从栖霞传入台湾省和世界其他地区。魏和魏是重要的传承人。
到了20世纪20年代,栖霞螳螂拳已经非常流行,流传到54个村,拳馆遍布城乡,练习者达数千人。
1933年举办了一次全国比赛,李昆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李昆山用“凤凰三点头”、“红娘唤门”、“漏底枪”等枪法,夺得大枪冠军,获得金盾。
解放后,螳螂拳的发展趋于低潮。
20世纪80年代,学习螳螂拳的活动再次进入活跃期。
到了90年代,螳螂拳再次达到低谷。
21世纪,栖霞成立了曼塔拳协会,从业者超过100人。
2016 12、福山梅花螳螂拳被福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0年,由烟台市武术协会螳螂拳推广中心、福山区螳螂拳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20烟台福山区螳螂拳文化研讨会”在福山区文化旅游局举行。